【新闻随笔】
近日,关于“中国式相亲价目表”的报道迅速刷屏网络。“门当户对是铁律”“‘我们不找外地的’:外地人的征婚简历都扔树根下”“‘连房都没有,也敢来相亲?’”……报道标题相当吸睛。
各种报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两张图表,一张是《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另一张是《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前者列出户口鄙视链(以京籍京户为最高),房产鄙视链(以中心城区和教育高地为最高),学历鄙视链(男以海归博士最高,女以本科最高)。后者列出相亲男女双方从顶配到高配到标配到低配到简配到不考虑的详细条件。
在我国,婚姻从来就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大事。家长握有财富和权威的程度越高,家庭对婚姻的主导程度也就越高,所以结婚对家庭而言也叫联姻。在历史上,联姻的标准就是门当户对,虽然古今中外不乏反例,但不影响其历史地位。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族力量的逐渐消失,自由恋爱式婚姻和组织批准式婚姻相继登上过历史舞台。伴随着改革开放,教育和工商业兴盛,家庭对于婚姻的干预作用逐渐降低。直到近些年,房产在社会财富中异军突起,形成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而早年通过福利分房、自建住房取得房产的长辈,再一次站在了家庭财富和权威的顶端。相亲市场价目表的选择权、定价权再次回到长辈手里。
有网友调侃,现在一线城市随便两家联姻,都堪比千万级资产的企业并购整合。作为资产所有者的家长,当没有能力通过个人努力使财富继续增值的时候,其目标自然变成用尽一切经验,让已有的财富不要丢失或者缩水。在相亲市场上,就呈现为尽力把“外来的因素”以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方式控制住,严防一切可能出现的风险。
如果说在尚未形成婚前财产协议习惯的当下,寻求房产的门当户对是迫不得已,那么要求户籍上的门当户对,则是长期的户籍体系下个人记忆的伤痕式思维作祟。现在已不是过去失去了城市户口,就面临着没有粮票、没有补贴、无法进城甚至无法生存的时代。一线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对保守,并不能改变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势。户籍鄙视链终究只是一出属于旧时代的荒诞剧。
将门当户对的焦点过度集中于房子和户口,公园里的大妈们漠视的正是历史长河中门当户对最重要的内涵:门风清正、家教优良、忠厚孝悌、诗礼传家,当然,还有双方家长的志同道合。在过度关注自身一代利益的时候,这些家长忘记了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下一代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对于财富和安全感的过度焦虑,让这张“相亲价目表”面目扭曲。
再往深处说,门当户对固然是历史传统,但它本身就是一个等待被超越的规则。在过去许多反例中,我们看到了婚姻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超越等级、超越境遇的爱和责任。而自由恋爱和提高婚姻自由度的溢出效应,更不是几部小说戏曲所能概言。
古人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人伦之道,莫大乎夫妇”,又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观念至关重要,对于其中种种不当的价值观,是该想想如何正本清源地解决了。
(肖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