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近日,网友晒出的两张公交司机在驾驶室内吃饭的照片引起不小的舆论波澜。据拍照网友称,照片拍摄于中午,当时公交车正在路口等红灯,司机趁等红灯的空闲,拿出快餐盒扒了几口,待交通信号灯换绿色时,放下盒饭启动车辆。对公交司机的这一举动,网友说法褒贬不一,“理解者”和“质疑者”争论不小。
“理解者”认为,公交司机工作忙碌、辛苦,因为工作性质需要一直驾驶车辆,红灯空闲吃两口饭似无不可。“质疑者”则从驾驶安全的角度考量,认为抢时间吃饭易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开车吃饭不管背景多么心酸,都是不负责,不礼貌的”。
对任何职业都要理解和尊重,相信这是“理解者”的出发点和美好初衷。但是,任何职业都有门槛、规范,遵守并服从自己所属职业领域的“规范约束”,不仅是个体“社会存在方式”的需要,而且也是某一种职业得以存在的价值与根本。
对记者、医生、律师等职业,公众早已形成一套彼此认同、较为明确的规范框架,比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不能做假新闻;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不能以任何理由延误对病人的抢救。但公交司机等职业缺乏像上述几种职业那样鲜明的职业边界,其职业规范未能在全社会形成较为明确的共识。因此,才有了“理解者”与“质疑者”的争论。
不论何种职业,职业规范都是硬约束,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约束与准则,不能也不该被随意打破。相比对于规则的漠视及对抗,温情脉脉的“理解之同情”更值得警惕。对职业规范“理解”的过度强调,其实是对规范的消解。“理解”下的步步松绑和退让,会导致规范形同虚设。而对规则不敬畏,终将失去规则这一最好护栏的庇佑,酿成无法预料的苦果。
对于公交车司机驾驶途中等红灯吃饭,司机所属的昆明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事后回应,涉事司机负责高峰段的运输,只能抢空吃饭垫补一下,“请乘客给予理解”。那么,下次公交司机有其他更不符合职业规范的行为,是不是也可以因为同样“让人心酸的背景”,继续请求“给予理解”?如此,该职业理应确保的乘客安全该拿什么来保障?
安全生产中有条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个法则强调的一点是,在实际操作中,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而坚挺的职业规范可以成为塑造素质和责任心的容器。
任何职业规范都应该得到不打折扣的遵守和维护。规范包含着“理解”所涵盖的人性化内容,如果规范与现实摩擦太大,那么要考虑的应该是重新审视规范并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而非“理解”。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