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相当普遍地存在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死记硬背和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主要学科中,一些关键性难点长期得不到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相当普遍。学生学习负担重,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每当社会对此反映强烈时,就是砍教材,没有根本解决的方法。”7月9日,在“学习与思维”课题研究25年成果研究发布会上,93岁的著名教育家温寒江如是说。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曾经先后担任北京三十五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校长和北京教育学院院长的温寒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基层校长教师一起探索,经过长达25年的研究完成“学习与思维”课题,形成“学习学”理论体系并推出系列丛书。据了解,这项既有理论创新、又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在北京更多的中小学进行推广。
教学的奥秘在于思维培养
25年前开始的“学习与思维”研究,起初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低效的问题。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基础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小学能不能培养能力?如何培养?审美教育是现有教育的短板,如何回答“朱光潜之问”?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温寒江说。
受到脑科学的启示和钱学森当年对形象思维大力提倡的影响,课题组把对教学改革的思考聚焦到思维上,通过探索,课题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是无限的,思维、技能的方式方法是有限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而思维、技能(能力)却历久弥新。学习问题只要抓住“思维”这个核心,就能以简驭繁。反之,只抓“知识”“技能”而不抓思维,必然是烦琐的、低效的。教学的奥秘就是教会学生用有限的思维、技能去掌握和驾驭无限的知识。
契合中高考改革,撬动教育老问题
“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化的攻坚阶段。教育政策的变革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如何做好教育领域改革工作,需要教育理论的解读和支持,需要教育实践的智慧和落实。”在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看来,“学习学”这样既有理论高度,又很“接地气”的教育理论成果正是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教学迫切需要的,以支持教育改革的推进。
从课题组进行的实践看,“学习学”这一新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说它突破教学难点,“长期以来,思维、技能的起步教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许多学生怕学数学,怕写作文,怕学几何,不愿唱歌,但这些教学如何起步的难题,都被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一一攻克了。”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说,“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用学习学的理论,按观察—说话—写话—写作四个步骤下来,2至3年小学生就能在写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用七巧板来拓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初中上几何时就会比较轻松。不仅语文和数学,课题组在体育、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课程上都有突破。”
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一直是课题组进行实践的重地,该校校长陈立华说:“‘学习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一是新旧知识联系,二是进行思维加工,实现这两个步骤的两个法宝是迁移和能力,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原理,减少了学习时间,6年的数学教材,用4年半即可完成,而且质量很高。我们学校的密云校区,数学成绩已在该区名列前茅。”
杨志成介绍,下一步“学习学”理论体系成果将在北京由过去的39所实验校扩展到100个实验校,同时还将纳入到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干部、教师的培训中。在他看来,随着中考、高考改革的进行,这一新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未来中考、高考主要考查四个方面,即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交流与反思、思维发展。‘学习学’理论体系强调教改要以思维全面发展为新起点,关爱每一位学生,教会每一位学生,要以人为本,培养能力,这与中高考改革是契合的。”
(本报北京7月9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