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采访完潘玉莲,笔者一直在想,可能称潘玉莲为老师有点不够,潘玉莲其实是个教育家。
“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家的初心也常常有惊人的相似。潘玉莲的初心是“孩子们放学了,在路边打闹玩耍,没人管,这不是个事”,于是有了“爱心小课堂”,一干就是25年。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以前看过的近代著名教育家严范孙的材料,严先生在日记中写道:“余每行过衢巷,惟见顽童三五,跳踉叫号,争斗诟詈,头面垢敝,种种恶劣,不可名状,未尝不惄然忧之。以为苟有术焉,得一公共处所,聚若辈于其中,用最少之时间,施以少许之训练,使得少许之知识,明少许之道理,或不至于是。”
潘玉莲的初心,和严范孙的初心,何其相似。其实,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课外教育,教育的道理并不深奥,无非是使人有一个好的习惯,明白世间的道理,让人不堕于恶,保持本心的良善。
如果说老一辈的教育家秉承教育救国的梦想,为的是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话,今天潘玉莲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爱心小课堂”取得的成功,则更多地昭示出:消除语言障碍,推动文化交流,保持良善天性。
初心之外,潘玉莲身上也呈现了教育家都必须具备的共同素质:“爱孩子”“有方法”。很多人都在纳闷为什么潘玉莲不找一个“继承人”,给自己减减负,让自己的事业也能薪尽火传,无后续之虞。其实潘玉莲也不是没有试过,但是看到有些年轻的后生对学生辱骂甚至踢打时,她发誓,宁愿自己累点儿也不让没有爱的人来替自己上课。她信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潘玉莲用自己感人的实践,诠释了这种真诚纯洁的爱。
教师圈里有一句俗话叫“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潘玉莲对于孩子的爱,也不是迁就的爱,而是充满了智慧。虽然“爱心小课堂”也有课本教材,也遵循学校的学科分科、课程进度,但是你仍然可以从潘玉莲的教育中看到“知行合一”的影子,看到“生活教育”的影子,甚至完完整整如假包换的“小先生制”。
办好教育,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多民族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使得教育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文化中历史传统、思维习惯的差异,这大大增加了沟通和“求同”的难度。机遇在于一旦跨越语言的障碍,这种教育反而更容易产生“和实生物”的交叉创新,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文化光彩。而且,一旦教育蓬勃发展,将对民族团结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正如同潘玉莲的初心种子只是为了把孩子教好,但客观上却长成了一棵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
教育于个人是生长,于社会却是凝聚,凝聚文明的力量,对抗一切非文明、反文明甚至反人类的邪恶力量。据悉,在今年9月,新疆可实现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学全覆盖,此外,农牧民夜校也在全疆乡村蓬勃展开,潘玉莲的经验当于此两项教育事业有所启发,助力这两项事业真正发挥出教育的威力。
教育是“日新又新”的事业,愿新疆多一些潘玉莲,愿中国多一些潘玉莲。
(罗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