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9日 星期日

    “外语早教”的弊与利

    作者:倪传斌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9日 12版)

        当前,蕴含巨大市场需求的“外语早教”,在各种利益链的驱动下,与出国风、移民潮、早期留学热捆绑在一起,热度不断突破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外语教育专家在经过近20年的激烈争议和理性反思之后,陷入了对“外语早教”教育市场乱象“既担忧,又无奈”的窘境。

     

        外语教育专家通常认为,“外语早教”的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从外语教育理论看,“外语早教”除了挤占母语学习的绝对空间和时间外,对儿童的拼音学习、词汇习得可能会产生一些跨语言的负面影响。

     

        二是从外语教育的实证研究看,支持“外语早教”的关键期假设,一直没有获得极具说服力的实验数据支持;而“外语早教”与“外语晚教”的教学实验对比,也没有得到课堂教学的实验验证。

     

        三是从外语学习者掌握外语技能后的应用前景看,如果学习者未能出国或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工作,他们经过勤学苦读而掌握的外语技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将出现明显减退,即“外语磨蚀”。

     

        因此,从事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通过“外语早教”而在年幼时代就掌握外语的学习者,为了防止其外语能力的磨蚀,与青春期才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相比,其外语学习的时间越早,在维持其外语能力上所投入的语言经济学成本就会越大。

     

        然而,即使存在上述弊端,“外语早教”仍然受到教育市场的青睐。其实,一分为二地看,“外语早教”虽有弊,但也有利。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外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在16世纪前,拉丁语作为外语,一直在西方各国的教育、宗教、经济和政府中占主导地位。当时人们学习拉丁语除了获取信息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拉丁语非常规整的语法,训练思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从这一点上看,“外语早教”与音乐、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的教育意义相似:从不同侧面,顺应并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全面提升学习者自身的基本素养。

     

        从外语教育的近期作用来看,“外语早教”最大的优势,就是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加拿大科学家韦尔克(Werker)曾对胎儿的“外语早教”开展过系列实证研究。他在其中一项研究中,针对父母使用单语和双语的新生儿语言感知能力进行过对比发现:年龄仅为0到5天的新生儿,如果父母在其出生前一直使用双语交流,这些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较强感知双语的能力。这表明,双语环境有助于胎儿语音感知能力的提升。至于“外语早教”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其他正向作用,神经心理学界的学者基于自身的研究,业已基本达成一致的观点:“外语早教”虽然在关键期的具体作用和时间上尚无定论,但对儿童的执行功能,特别是抑制性控制、认知任务切换和工作记忆等认知能力的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早教”除了提升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和认知能力等近期作用外,其远期作用亦不容忽视。国外的外语教育专家针对外语学习中的“石化”,开展了大量研究。所谓“石化”,意指外语学习者在达到一定外语水平后,即使具备持续的外语输入、足够的学习动机和充分的练习,其外语水平仍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换句话说,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后期,其外语终极水平因遭遇“石化”,很难达到目的语母语者的熟练程度。对于“石化”这一瓶颈的突破,国外的外语教育学专家在“外语早教”和“外语晚教”之间开展了大量的对比研究,他们发现:参与“外语晚教”的学习者,绝大部分的外语终极水平仍与目的语母语者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这一差距,难以逾越。为此,他们建议:只有参与“外语早教”,其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如:口语的纯正度、流利度以及对语法错误的敏感性等,才可以接近目的语母语者的水平。

     

        由此看来,扬长避短才是走出外语教育窘境的关键。在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国内一些外语教育专家不必担心“外语早教”的社会需求会变成“洪水猛兽”;同时,在外语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学生家长也不用担心“外语早教”会变成妨碍儿童认知发展的“毒草”。

     

        (作者:倪传斌,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