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湖的味道

    作者:罗铮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15版)

        一条老旧的木船,搁浅在湖滩。一只鹭昂首立于橹柄,痴望远方,水微澜。这是一幅关于鄱阳湖的摄影作品。从陈列这张照片的观鸟台望去,湖光潋滟。几条小船懒散地躺在湖面,吃水颇深,似打鱼归来。

     

        去白沙洲。11根粗壮圆木编成的竹筏,在简易发动机的驱使下,匀速驶离岸边。船夫四五十岁模样,标准的国字脸,面色黝黑,八字胡轻描淡写点缀其间,眼微眯着,目光投向前方的水域。他在思考什么呢?这可是他活了半辈子的地方,什么景致还能让他如此出神地凝望?

     

        愣神间,竹排已骑上了湖滩。一片浓郁的绿扑面而来,压得人喘不过气。岸边,嫉妒心十足的水花一波波冲击草洲,试图像丰水期那样吞没它们,却无功而返。船夫吐着烟圈,依旧不动声色。周围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他们整天被绿包裹,对绿早已麻木,但一见了草洲,也撒欢儿地回归了本真的性情。

     

        草洲的另一侧,是鄱阳湖的外湖。极尽目光,层层薄雾,宛若虚无缥缈之境。有人说,水是生命之源,水流到哪里,文明的种子就会播撒到哪里。那么千百年来,这片水域必定目睹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见证了更新换代的沧海桑田,驻留了数不尽的弥足珍贵的记忆。在它的明眸中,是一棵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是一个个啼哭的婴儿变为壮汉,是一个个借船而过的外来生命踏上追梦征程,或萎靡失落低头不语。在它的双耳里,是一群群候鸟齐声高唱的华丽乐章,是一代代男儿或高或低的渔歌,是慕名而来的男女老幼的欢呼和呐喊。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片水域?恐怕没人能够穷尽其中的奥妙。

     

        大自然总是偏心的。为什么把这片水安放在鄱阳城边?各式各样的河流、水库、湿地、池塘,鄱阳已经够多了,却还锦上添花,奢侈地塞进一条磅礴的湖泊。“鄱”的古意,也就是“鱼米之乡”。尽管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肥美,但只有东北部的鄱城最符合《史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的标准定位。湖是趋利避害的,它又何尝不想与这样一片沃土融为一体呢?

     

        而城的诸多密码也散落在湖中。这是一汪并不平静的湖水——它曾经见证了刘裕大破卢循,为登帝位稳步前进的坚毅神情;见证了朱元璋、陈友谅荡气回肠的水战;见证了知饶州的范仲淹如何从这片土地汲取营养,为9年后写《岳阳楼记》积淀才智的过程;见证了“四大贤母”中的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的贤德。鄱阳,在多数人心中,既是一片浩浩汤汤的湖水,也是一座底蕴丰厚的古城,它所记载的,远不止这些。如今,一条条熙熙攘攘的街道究竟经历过哪些重大的历史变故?金碧辉煌的淮王府是如何在清军铁骑的冲击下覆灭的?鄱阳城中,历朝历代的显赫家族是如何白手起家、悄然崛起,又如何因纨绔子孙挥金如土昏惨惨似大厦倾?当年,从景德镇运来的大批瓷器,一次次从鄱阳湖横穿而过,或北入长江出海,或南入赣江翻越梅岭,在这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它到底闪耀着何种美艳的光芒?

     

        两千年就在这种摇晃与激荡中过去了,湖水与湖畔的城市耐心地标记着光阴的刻度。而时间也和鄱阳的荣辱捆绑在一起,最终成了湖面上白色的闪光。

     

        离别时,城中心的东湖安安静静,漆黑中,它轮廓依稀,有几分夜西湖的味道了,一如初见时的感觉。一辆黄包车呼啸而过,仿佛湖上漂移的渔火。夜深了,一睁眼,鼻腔里满是湖水的味道。

     

        (作者:罗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