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此访将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总理默克尔,并参加多项中德双边外交活动。两国高层领导人的密集交往向世界传达出内容丰富的信息,引起多方对此次访问的高度关注和期待。
这样的高度关注和期待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反映出中德关系近年来的大步发展,反映出两国日益加强的合作和日益扩大的共识和利益交汇,也反映出中德交往日益惠及多方。
首先,领导人的交往是国与国关系的“晴雨表”。中德高层交往频繁,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德两国高层对于双边关系的重视,反映了两国关系的紧密。自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技术、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尤其是经贸关系成为两国政治互信和人文交往的坚实基础。德国是中国在欧洲多年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技术转让来源国,中国更是在2016年成为德国的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已经将双边关系提升到“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定期举行政府磋商。
可以说,目前的中德关系为不同制度国家的交往树立了典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甚至有国际观察家提出中德两国已经成为“特殊关系”。
其次,随着两国在各自所在地区以及全球的经济和政治重要性的不断上升,中德关系已经超越了纯粹双边关系的维度。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人文领域,两国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都必须在地区乃至全球框架下才能得到准确的把握,从而找出解决之策。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仍旧保持大幅度领先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势头,而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德国在危机中也逐渐成为欧盟事实上的主导力量。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中德两国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这就意味着,两国在国内发展政策和全球治理议题上有着较为接近的立场,这也是去年的G20杭州峰会和今年的G20汉堡峰会在议题设置上拥有相当程度的传承性和一致性的原因。在当前全球化进入“深水区”、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多的现实背景下,全球治理已经面临刻不容缓的原则性抉择。中德两国完全可以汇集智慧、携手行动,以双赢带动世界多赢。
再次,面对当前地区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德两国认识到需要深化彼此间的理解、支持和合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大陆经历了规模空前的难民潮、恐怖主义威胁、英国脱欧、民粹主义抬头等众多事件,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负面冲击与历年积累的欧盟政治和财政治理框架赤字相叠加,使得欧洲未来的发展多了未知数。
德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帆风顺,在欧洲内部的政治影响力也空前凸显,但是当前欧洲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超出了德国自身能力,德国需要更为紧密的国际合作。与没有根本战略利益冲突的中国合作,是德国提升自己国际影响力的最佳选择。
当前,中国矢志不渝地推进经济增长转型,加快创新驱动,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发达经济体如德国的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加强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实现绿色、包容和可持续的增长,这与德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倡导在G20框架下开展全球经济治理,可谓殊途同归。
当然,中德两国毕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两国民众的相互认知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相信两国能够乘习近平主席到访的东风,抓住机遇,把两国关系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胡春春,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