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核心提示·
■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4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分享经济模式迎来高速成长
■目前,耐用消费品行业纷纷试水共享模式,却缺少必要的规划和分析研究
■政府在管控和调节中,可以“先让市场跑一会儿”,包容其探索创新,未来消费者们才可以更好地享受分享经济所带来的红利
随着共享单车、网约车等领域的火热,分享经济的概念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分享经济不但在住宿、交通等领域得到有效实践,甚至雨伞、充电宝等日用品也开始试水,其中有的给人们带来便利,但也有的给人们带来困扰。
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举措,提出“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坚持市场导向,避免用旧办法管制新业态,促进分享经济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接下来,“分享经济”该如何进一步界定?又该如何规范和监管?如何更好地促进其发展?这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1、分享经济模式迎来发展浪潮
【现象】
当下火热的共享单车,为人们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带来了许多便利;不久前,网约车平台迅速发展起来,不少私家车接入平台,通过顺风车、快车等方式提高了汽车的使用率;民宿网站的出现,通过将闲置房间出租的方式,为人们旅游住宿和租房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无论是在住宿还是交通领域,“共享”“分享”都成为时兴的新理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究其本质,“分享经济”不再是强调物品和服务的私有,而是强调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通过对接供需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工业时代晚期的资源紧缺是分享经济出现的大背景,而我国交通、路面资源和住房资源紧张,催生了分享经济在这些领域首先兴起。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指出,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时长大概每天只有1~2个小时,而接入网约车平台的私家车使用时长大幅增加。
从美国的经验看,2008年短租和民宿领域的代表Airbnb成立;2009年,分享出行领域的代表Uber和跑腿网站Taskrabbit成立;2010年,食品共享网站Grubwithus成立。从全球来看,2010-2013年,每年全球分享经济初创企业的数量以近50%的增速发展。
在我国,自2011年起,途家、蚂蚁短租等在线短租平台,春雨医生等医疗知识分享网站,以及后来的网约车平台、租车网站、共享单车都陆续发展起来。近期,具有共享基因的各类众创平台大量涌现,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众创空间超过4000个。据国家信息中心估算数据,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4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可以看出,无论哪个领域的共享模式,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正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将供给和需求进行了有效对接。在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发展分享经济具有了重要的平台基础,分享经济模式迎来高速成长的浪潮,该模式未来将向更多领域延伸。
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指出,借助于分享经济的各种创新模式,大量的经济剩余被整合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对接供需,于是就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目前,分享经济正从交通出行和住宿领域,拓展到个人消费的各个领域,同时企业端市场也在逐渐成形。
2、共享过度的问题值得重视
【案例】
分享经济模式,成为许多企业的创新着眼点。但是,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值得反思。例如前段时间在杭州、上海等地,常常看到街边、地铁站摆放着共享雨伞,在网络上一搜索,可以看到已经有魔力伞、OTO、E伞、JJ伞、春笋雨伞等十余家共享雨伞企业。
共享雨伞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其商业盈利模式受到了很大质疑,近期还曾出现城管以扰乱市容为由收走雨伞或者雨伞损毁、丢失的情况,这也从侧面印证共享雨伞商业模式的漏洞。
同时,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的困扰也一直存在,由于投放过量,经常看到无人使用或者废弃损坏的单车堆满街头,占道拦路,甚至影响交通。
这些现象背后,不得不引发人们对共享过度的担忧。对创业者来说,需要思考的是,为何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带来了挤占公共空间的麻烦?
有专家指出,能够将闲置资源与需求对接是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而脱离了这一理念则有“走偏”的隐患。以共享单车来说,很长时间以来自行车是“生产过剩”产品,市民购买一辆自行车后需要支付日常维护、保管、停放等诸多成本,而共享单车用租赁的方式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然而,当大量商家涌入,出现共享单车投放过量的问题,自行车又回到了“过剩”的状态,这就违背了分享经济的初衷。
对于共享雨伞模式来说,雨伞属于个人消费品,容易损毁,使用频次低,而共享雨伞的智能锁、雨伞桩、GPS定位系统以及人力成本则相对较高,这导致企业盈利模式堪忧。专家认为,相比而言,一些耐用消费品或许更适合共享模式,然而目前,各行各业纷纷试水共享模式,却缺少必要的规划和分析研究,大量资金涌入后,其发展前景引人担忧。
也有用户指出,当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服务的质量难以保障。例如,专车司机常常不认路,民宿网站提供的住房常常设施不完善等。看来,对于共享的新模式,目前还需要提高其规范性。
3、既要监管规范又要鼓励包容
【政策】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
今年以来,分享经济新业态越发壮大。对于分享经济这一新生事物,政府既要给予一定的管制和规范,又要采取鼓励包容的态度。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对于新技术和新业态,政府应在监管中引入适应性治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规制”。因此,具体促进措施将有效带动分享经济发展,如积极调查研究、推动公众参与、鼓励行业协会发展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也认为,政府在管控和调节的过程中,也可以“先让市场跑一会儿”,给其一定的自由度,包容其探索创新,未来消费者们才可以更好地享受商业和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红利。
实际上,目前出现的损毁共享物品等问题,很多都是基于信任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建设完善信用体系。例如,短租民宿网站Airbnb通过绑定用户的实名制社交账号的方式来评价信用度,支付宝推出的芝麻信用分也是较为普遍的信用评价指标,目前用户可以使用芝麻信用分租用永安行、小蓝单车、由你单车等多种共享单车。未来,也可以考虑采用实名制的方式解决用户信用问题。
从监管层面而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做好政策上的规范,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适当监管从业者,保证消费者和从业者的相关利益。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英国将专车纳入《约租车法案》管辖;在美国芝加哥,强制要求专车经营时提供保险等。在我国,也已经有网约车的相关政策规定出台,但在其他领域的监管尚有待加强。
【链接】
基础数据
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我国分享经济的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
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未来十年,我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到2020年,分享经济提供服务者人数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
发展趋势
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分享的基因将越来越多地注入实体企业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制造业领域分享经济刚刚起步,未来几年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分享经济将进一步提升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和就业市场的匹配能力,增加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分享经济的发展将有效对冲经济增速放缓、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挤压效应;分享经济将重塑社会组织和分工,“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大国市场优势、网民红利、转型机遇的三重利好叠加,大大加快中国分享经济企业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从本土到全球的进程;分享型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生态化扩张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分享型企业的战略选择。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杨亮整理)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