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水乡到云贵高原,从塞外草原到岭南热土,如今,全国各地争相学习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指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开放式平台,它主要聚焦特色、新兴产业,具有明确的业态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社区功能,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也可以是较大的村庄。从一些已建或在建的经验可以发现:特色小镇建设是在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并以鲜明的主题提升当地的产业和资源集聚度——也就是说,特色小镇建设虽然最终要服务于产业发展目标,但它们都重点补齐了环保“短板”,从而保证小镇的绿色、健康发展。
为了让特色小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行与环保同行,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特色小镇建设的环保规定和办法,内容涵盖:明确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老城改建应当突出特色小镇风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文化遗产等;还应针对特色小镇提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置情况、绿化覆盖率、特色风貌保护等指标要求,以提高宜居舒适度。特色小镇管理者要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负责,并与政绩考核挂钩;要有相关机构对特色小镇的环保事务进行监督管理,对居民进行环保宣传与教育。
要想实现特色产业和环境保护双赢,就要对小镇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突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以休闲旅游为特色产业的小镇,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原生植被植树种草,在扩大绿化美化面积、增加植被蓄积量的同时,提高规划区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整合各种建设资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置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对特色小镇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或合理利用,以持续改善、保护好小镇的生态环境质量。再如,以现代制造业为特色产业的小镇,要合理规划工厂、物流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设置安全、卫生的环境距离;企业负责人要将清洁生产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污染物的产生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转中,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扎实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为此,一方面要对特色小镇党委政府、组成部门、办事机构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使其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以便于在作决策和工作执行过程中能够脑中有环保,心中有生态;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对特色小镇居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包括环保常识、环保工作动态、公众环境维权和举报途径等,从而吸引其自愿、自觉地加入到特色小镇的环保工作中。
当原有简单扩大城市规模的固有模式被打破后,城镇化浪潮的下一站迎来了特色小镇时代。不管是域外的达沃斯小城,还是中国浙东的乌镇,都是“小”而“特”,“特”又“新”。希望特色小镇能够在此基础上,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展现更多浓浓的绿意。
(作者:李学辉 温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