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只为那渔歌声声

    ——鲁东大学保护传承渔民号子侧记

    作者:赵秋丽 季文豪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30日 09版)

        “墩墩桨,装大仓,装仓起呀,水多么深,鱼多么深,千丈深呀万丈深,咳呀咳呀咳……”曲调高亢嘹亮、活泼跳跃的渔家号子,在近半个世纪的沉寂后,又重新响在中国最小的海岛县——山东省长岛县。6月25日,鲁东大学“海岛行”团队与长岛民宿文化馆项目主办方达成初步合作协议,他们将以声、形、舞等别具一格的形式,再现、还原渔民号子,向居民、国内外游客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海洋特征的海上民歌。

     

        “渔民号子是风帆时代我国渔民在江河湖海上作业时创造的闯海的歌谣。”一直研究宣传长岛风俗文化的长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石其鹏说,“它不仅是中国渔俗文化、海岛文化的代表,是一部完整记录中国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过程的音乐史诗,也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早在2008年即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老渔民的逐渐消逝和海岛人口的减少,渔民号子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全国4个被列为国家级、5个列为省级的‘非遗’渔民号子,生存空间日益萎缩,有的甚至濒临失传。”鲁东大学环渤海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忠谈及渔民号子显得忧心忡忡。

     

        怎样留住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把渔民号子更好地传承下去,已成为刘良忠和他指导的“海岛行”团队的“心结”。从2014年开始,刘老师带领他的十几名队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分期分批赴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山东长岛和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浙江舟山等海岛,对渔民号子展开实地调研。每到一地,他们登海岛、进渔村、访社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渔民号子现状,征求渔民号子传承办法;寻访渔民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听朱大相、叶宽兴、洪国壮等老人讲渔民号子前世今生;走访政府“非遗”主管部门,了解地方保护、传承渔民号子的开展情况。

     

        四年来,鲁东大学“海岛行”团队的成员换了好几茬,队员总人数超过60人,他们对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息。“有些同学要考研和毕业工作,走的时候都有些恋恋不舍,他们不但给新来的成员认真仔细地做好交接,而且还把自己几年来的调研考察笔记留了下来。”“海岛行”团队第4任队长杨英豪颇有感触地说,“大家来到这个团队,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让这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特征的渔民号子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鲁东大学“海岛行”团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对新形势下渔民号子保护传承的现状、困境、出路进行了全面剖析,相继完成了《长山列岛海岛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专题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的调研》等一系列调研报告。“鲁东大学这个调研课题对于当今我国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镇江市某创业投资公司高级经济师林岭在5月份举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展示会上说,“它为我国进一步挖掘渔民号子的时代内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加快海岛的开发开放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为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今年11月,“海岛行”团队将代表山东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再次展示他们的调研成果,让渔民号子唱响全国。

     

        (作者:赵秋丽 季文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