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0周年了。弹指一挥间,新生的香港已届弱冠之年。弱冠之庆,拿什么献给你——我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香港?
6月12日,来自港澳台及祖国大陆的百余位书法家,盛装走进回归庆典所在地香港会展中心,在这里共同举办一场盛大的书法交响音乐会。会场庄严典雅。黄土地的背景板下方是飘扬的红旗。国旗与区旗分挂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横幅两旁,“中华颂”——中国书法交响音乐会的主题词边,一枝长毫毛笔点触一方砚台,溅起墨烟飞扬。香港交响乐团和香港学生合唱团联袂演出《东方之珠》《龙的传人》《狮子山下》《彩云追月》等两岸名歌名曲。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伴随着欢快的民族乐曲,在活动组织者精心安排下,百余位书法家分批次相继登场,在事先装裱好的长卷上,各自挥毫泼墨,写下自己对香港回归20周年的祝福之情,写下书法家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砥砺前行的颂赞之意。台湾书法家沈荣槐书写“魅力香港,四海名扬。回归发展,华夏之光。八方祝贺,福泽流长”。代表了两岸书法家的心声。97岁的香港著名书法家余寄抚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港人治港民生足,各业兴旺乐融融”,表达了港人心情。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挥就“廿载春风歌盛世,一方热土谱新篇”的贺语。
香港回归20年,一国两制居功伟。东方之珠放光彩,中国梦里尽朝晖。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就以汉字为创作元素,以日常学习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生相融的生存状态,参与社会生活与文化历史的进程。中国书法之所以越千年而不朽,历百代而长生,最根本的力量就在于它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植根于中国这块古老而伟大的土地。从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生文字,到日常百姓识文断字,学习文化知识,直到今天书法重新走进学生课堂,古老不朽的中国书法总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成长。书法的不朽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朽,书法的长生是因为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强盛。文字同化了不同民族的认知,书法抚慰了不同朝代的灵魂。
书法走进香港,书法大型活动展现在香港民众的面前,书法作品展示在香港媒体的版面上。百余书法家挥毫香江,中华亲情洋溢港岛。这是书法艺术形式独特的魅力所在。
当中华颂活动在会展中心盛大举办时,今年第二号台风苗柏正横扫华南沿海。香港气象台挂出了8号风球,窗外狂风大作,豪雨倾盆。而会展中心内也是墨浪翻滚,管弦飞扬。这是文化的盛事,这是两岸书法家献给香港弱冠之庆的厚礼。这场活动也纳入了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庆祝活动之列,成为海内外同庆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和人民画报社、中华出版促进会以及香港书法分会共同主办了这场纪念盛会。诚可谓:紫荆花开香江暖,太平山高接云霞。两岸书家来相会,笔歌墨舞颂中华。
两个多小时的书法交响音乐会在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结束。乐毕,现场一位香港观众放声高呼:伟大祖国万岁!祖国的明天会更强大!其声激越,其情动人。这是文化的力量,这是艺术的感染力。
诚然,在计算机时代,毛笔书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挑战从来都是与机遇相伴而生的。计算机的普及,使书写机会减少,正因为这一减少唤起了社会对于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视。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教育部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书法进课堂,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为书法的弘扬光大打开了新局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书法从来都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升华,其基础在文字。文字的传承教化功能是书法发展之本、生存之基。书法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书法之雅在于其提炼、升华了文字的形态,创生出艺术的生命力量;书法之俗,在于其入门门槛较低,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可求。但雅俗转换,从俗入雅,难度也较高。非岁月磨炼,无以成雅。只有回归传统,让书法走进大众百姓的生活,激发起更多民众的书法热情,书法艺术才能厚植根基,拓展生命。二是书法要为社会服务。书法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殊艺术形态。书法要保有生命力,增强吸引力,就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只有走出书宅的象牙之塔,书法才能赢得更大生机。书法家与书法家组织要胸怀大局,跳开书法的小圈子,扩大书法生活的覆盖面,扩大朋友圈,立足社会生活,主动参与社会重大事件,在与社会共生共建中求得发展新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书法艺术的独特价值与独特活力。
让书法走出文人雅室,参与国内外大事;让民众更多地走进书法活动,近距离感受书法的魅力……这无疑是弘扬书法文化之善举,增进书法文化之良策,更是书法文化助力中国梦之盛事。书法界对此应该有更清晰的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行动中体现书法的活力。
这也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书法活动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路漫漫其修远兮,凡吾书法同仁当上下一心,不懈求索,以期新进步。
(作者:陆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