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国歌立法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肯定”

    ——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看民族精神传承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9日 15版)

        【法眼观天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这雄壮的旋律响起,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民族荣誉感和爱国情怀顿时在心中油然而生。国歌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激励着人们用生命和行动来捍卫祖国的尊严。

     

        “国歌巨大的感召力,源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义勇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故事。”辽宁社会科学院抗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军告诉记者,经辽宁省相关专家、学者及收藏家对200余件关于《义勇军进行曲》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发现田汉、聂耳当年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核心创作素材,来源于抗战前线的义勇军军歌、誓词及通电文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提出坚决抗日、收复失地的号召。在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东北民众揭竿而起,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抗争的烽火。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抗日义勇军发展到50多万人,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3000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义勇军誓词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张洪军告诉记者,“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辽宁省黑山县人高鹏振组织了抗日队伍“东北国民救国军”,驰骋转战于辽西大地,多次率部痛歼日寇。其间,“东北国民救国军”创作了一首以《满江红》曲调咏唱的义勇军誓词歌:“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碎,家园毁,父母成炮灰,留着我们的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杀!杀!杀!”这首歌很快在辽西各路义勇军中传唱,在传唱中又对歌词进行了创新,使义勇军誓词歌有了多个版本,成为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重要素材来源之一。

     

        田汉把收复东北失地的希望寄托在义勇军身上,他认为义勇军是抗日的中坚力量。因此,在1935年为《风云儿女》电影写主题歌时,田汉写出《义勇军进行曲》,重现了义勇军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大无畏精神,成为歌颂义勇军伟大功绩的英雄史诗。张洪军告诉记者,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内容来看,以及从《义勇军进行曲》与义勇军誓词歌的相似度来看,田汉是看到过该誓词歌和《血战归来》等文章,并因此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记者走进位于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展览中,聂耳谱曲的《进行曲》原件照片十分醒目,铿锵有力的音符将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年代。张洪军告诉记者,1933年初,田汉和聂耳随上海一代表团到热河抗战前线慰问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相信那时候他们的心中已萌发了《义勇军进行曲》的种子。

     

        “《义勇军进行曲》不只限于一个小的地区,不只限于一支或几支义勇军队伍,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呼声。”张洪军说,“国歌立法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抗战十四年肯定。”

     

        (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