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各种音乐节、演出季也纷纷拉开大幕。听听音乐会,看看演出成为越来越多人消夏的好选择。走进音乐厅和剧场,本是为了获得美的享受,可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另外一番景象:着装随意甚至是穿着拖鞋短裤进场,演出中随便退场,音乐会上手机不静音甚至接电话,明明提示不能拍摄可仍有观众我行我素按下快门……类似的不文明观看行为一再发生,让本来很美的演出多了一份遗憾,就像一份精美大餐中落进了一只苍蝇,让人生厌。
上述行为首先会对艺术家的演出造成干扰,尤其像音乐会、歌剧等,艺术家最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就是他们的声音(包括歌唱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喧哗声、手机铃声等任何额外的杂音都会对艺术家的表演造成干扰。几年前,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在某城市演出,因秩序太乱(小孩乱跑、大人说话、照相机的闪光不停等等),他只能坐在钢琴前静静等待,结果那份安静左等右等也没等来,最终他只得站起来走到台前,向观众大声吼道:你们安静一下好不好?笔者理解艺术家的这种愤怒,因为如果继续乱哄哄下去,演出是没法进行的。另外,大声说话、拍照用闪光灯等行为也会影响到周围观众。所谓的观看礼仪其实就是做人的礼貌:学会尊重——尊重艺术家,也尊重其他观众。
近些年一再看到媒体对剧场不文明行为的报道,有专家将此上升到国民素质太低。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显然也有失偏颇甚至过于偏激。任何礼仪都是在长期的行为中慢慢养成的。不管是音乐会,还是歌剧,或是芭蕾舞,在当下的中国仍属于小众艺术,有机会进剧院欣赏到这些艺术的观众少之又少,一些人也许一辈子也进不了一次音乐厅。在很多没欣赏过交响乐等艺术的观众看来,里面那么多人的音乐厅、歌剧院可能跟电影院、戏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发出点声音不算什么。反观欧洲,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古典音乐兴起之时,不管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市民,都进音乐厅听古典音乐。在长期的观演中,他们才逐渐形成了各种观看礼仪。
另外,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都属于外来艺术。跟我国传统戏曲相比,这些外来艺术不仅在表演上有较大区别,在观看礼仪上也有很大不同。看京剧不仅要鼓掌,还要叫好。一场京剧演出,如果没有一句叫好声,要么是演出实在太差,要么说明观众不懂观看礼仪。可欣赏交响乐、歌剧中,如果谁大叫一声“好”肯定会被视为极没礼貌。不仅不能叫好,就连掌也不能乱鼓。就连一些经常进音乐厅的观众有时也为如何鼓掌、何时鼓掌的问题感到困惑。通常音乐会演出只在一个曲目演奏结束后进行鼓掌,乐章之间不鼓掌,因为鼓掌会干扰演奏者的情绪。可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根本弄不清楚,当演奏暂停时,究竟是演完了一个曲目还是演完了一个乐章。
成熟的观众和伟大的艺术家应当对不懂观赏礼仪的观众报以宽容和理解,而不是以“影响他人”“素质低下”一言斥之。就像每座城市、每个国家都会有新移民进入一样,新群体的道德举止和行为准则需要在生活、学习、交际中渐渐与原有族群磨合,于是便有了城市的个性、国家的象征、社会的基调。对于音乐会、歌剧等艺术的欣赏亦是如此。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入门的观众,才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而不是呵斥责骂中学会欣赏艺术,学会尊重艺术家。
说到底,上述种种问题还是因为我们的观众对交响乐、歌剧等艺术观看的太少。这些艺术只有不断走进观众,让观众多观看、多欣赏,才能培养观众、教育观众。因此,艺术家们除了创作和演出,还要经常地进校园、进社区,多做艺术普及工作。同时,演出主办方也要采取措施鼓励观众经常进剧场和音乐厅,比如应该尽可能降低票价。
事实证明,观众的观赏礼仪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中国观众的素质也不比外国观众差。“愤怒者”如傅聪先生近来也坦言,这些年我们国家观众的艺术素养和观赏礼仪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观众和艺术(家)是共生共荣的,对观众多点宽容和耐心,其实也是给艺术(家)更多机会。
(作者:司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