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违法行为人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对相关政府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上海市静安区日前公布了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拆毁事件处置结果。处理态度坚决、惩处力度空前,应了“对破坏历史建筑的行为,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的承诺,这样的雷霆手段不仅在上海,在全国范围也算首例。巨鹿路888号之痛,能否真正推进城市建筑遗产保护落细落小落实?问责之后,关注、追问和反思不应止步。
今年6月,随着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挂牌,上海已公布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119处风貌保护街坊,保护范围覆盖16个区。就是在这样一座珍视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一幢挂着“优秀历史建筑”铜牌的老宅在众人的眼皮底下被拆得所剩无几。违法责任人的任性令人震惊,监管部门的“后知后觉”更折射出当前保护管理机制的漏洞。
问责不应成为管理的起点。现实中,不少历史建筑有没有被破坏、改动,相关部门常常不清楚。这其中有部分历史保护建筑权属关系复杂造成的有效保护难。一些产权归私有的历史保护建筑,业主筑起深墙篱笆,门难进,人难见。中心城区的一些里弄建筑、花园洋房等,居住人口密度较大,违章搭建改建等现象时有存在,导致部分历史建筑被过度使用,内在文化价值逐渐湮没。
但是,保护有难度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理由。老房子不是一天拆掉的,一纸文书不等于监管到位,相关部门是否进行了定期巡查?发现苗头有没有迅速跟进?在率先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上海,拆除巨鹿路888号为何没能及时叫停,其中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是疏忽大意,还是有意为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巨鹿路888号并非孤例。两年前,一幢位于上海外滩的老建筑惨遭“刷脸”——建于1914年的原三菱洋行大楼被整体喷砂,换上“新装”。媒体披露后,相关部门才作出回应。位于上海杨浦北外滩的“不可移动文物”英商班达蛋行被拆得一干二净,令人扼腕痛惜。这些个案都在警示,历史建筑的保护不能停留在“挂牌”“上目录”。盘点好家当,更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需要更加健全严格的多方联动机制,将建筑遗产的“保护线”切实前移。
我们仍要追问,是什么给了违法责任人“明知故犯”的底气?有媒体调查称,巨鹿路这一排洋房从来没有停止过“修修补补”,业主们东补一块、西搭一块,“早就习惯了”。或许,周围业主持续不断、不被打扰的改建,给了888号业主“大改”的勇气。不唯巨鹿路,也不唯上海,不少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建筑都在经受这样的种种侵蚀。
这一次,根据该建筑重置价作出的3050万元罚款“重”吗?对于“不差钱”的业主能否起到惩戒和震慑作用?在违法违规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能否“掐灭”毁坏历史保护建筑的苗头?要知道,历史保护建筑一旦被毁坏,便是不可逆的。
在利益驱动下,还有多少“巨鹿路888号”岌岌可危?问责不应是事件的终点。个案付出的代价,呼唤进一步梳理政府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全过程监管、强化保护开发的主体责任,明确各级政府、产权人、使用人对保护保留建筑的责权。比如,不同类别的保护建筑使用和改造的界限在哪里,哪些可以动,哪些不可以动,保护修缮的程序和要求能否进一步细化?对于“老房再生”的需求,普遍存在的木质结构老化、卫生设施落后、外立面脱落等问题,有关部门在履行告知义务的同时,是否可以探索引入专业指导?细枝末节处,都在考验城市治理的能力。当每个人在历史建筑和城市文脉面前,都能怀一份敬畏之心,多一份守护之责,这才是一座城市的成熟与进步。
(作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