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4日至2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铁晗,辽宁省盘山县县委书记孙洪军,陕西省彬县县委书记张胜利等作为代表分别发言。他们在发言中介绍了各自地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今天,本报对相关发言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乡村文明行动让群众生活美起来
□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孙守刚
山东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从2011年起,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着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让农民群众拥有美的人居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提出用两年时间打一场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攻坚战,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转向“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2015年我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2016年首批通过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从2015年开始又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已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00多万户,占总户数的67%。铁路、公路、河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突破性改善。
扎实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民群众沐浴美的乡风民风。2016年底全省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8.6万余个,实现村居全覆盖。在继续遏制大操大办基础上,在设计新仪式、新内涵上下功夫,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3万多人;在继续抓好抵制婚礼陈规陋习基础上,着力解决婚事高额彩礼问题;在继续治理殡葬市场乱象基础上,以公墓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9.1万多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乡村儒学行动,建成乡村儒学讲堂9200多个。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文化特色示范镇100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1万多个,其中省级文明家园2100多个。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群众享受美的文化生活。连续6年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每年帮助基层解决一批实际困难。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为全省7000个贫困村配全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这样一个局面,从具体做法上,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省委省政府分别于2011年4月、2016年10月出台《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工作规划,使乡村文明行动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抓手。
二是坚持全面覆盖。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提出“富则富干、穷则穷干、不能不干、干就干好”,县为主体,不搞“盆景”,整体推进。2013年起每年进行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和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第三方实地暗访,调查结果公开发布并列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培训,有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地比着学、较劲干。
三是坚持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乡村文明行动全过程,在全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摄影、微电影大赛,拍摄《乡村文明你我他》等系列影片,省主要新闻媒体长期跟踪报道,引导和监督并重,培育“文明、和睦、互助”乡村文化精神。
四是坚持聚焦汇力。在文明委主导下,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重点项目,由文明办和业务主管部门双牵头,成员单位在一个主题下,政策、资金、项目集中投放,同向同力,各计其功,形成了“统起来抓、分开来做”的有效工作机制。
生态与文化同美 文明为山水增辉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书记 赵乐秦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为总揽,坚持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推动旅游胜地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农村风清气正,农民安居乐业,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乡一体,生态美丽,文化多元,富裕和谐”的桂林展现出独特魅力。
以生态建设为先导,打造美丽新家园。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保持了桂林水常绿、山常青、天常蓝、地常净,环境面貌的改善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
深入实施示范乡镇“书记工程”。2013年以来,桂林实行市县乡镇党委书记主抓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推进集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学校医院、集贸市场建设提升,乡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吸引了大量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4年来,分三批建设示范乡镇44个。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着眼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先后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进、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农民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联动推进,纳入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总体布局,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倾斜。
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展现乡村新魅力。我们致力于“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带动乡村文明进步。
挖掘传承历史文化。系统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的“散珠碎玉”,先后保护修缮灵渠、桂海碑林、靖江王府、红军长征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重建逍遥楼、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等一批桂林文化新地标。全市已有8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完善农村文化阵地。持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打造“县县有节庆,村村有民俗”文化发展新格局。
以道德建设为基础,培育农村新风尚。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农村农户农民,树立了良好乡风民风家风。
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坚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通过评选“身边好人”“感动人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引导农民摒弃陋习,营造崇尚道德、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文明家风。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老人”等评选活动,大力推进孝德文化物语教育。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骨干党员、教师、致富能手等新乡贤,引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和党群理事会。
聚焦“四新”目标 打造“江西样板”
□ 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力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不断提升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立足科学谋划,描绘美好新蓝图。一是发挥高位推动的导向作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省文明委全会每年都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议题,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或现场会;同时,建立全省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制定出台《江西省“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2017—2020年)》,推动每个行政村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名义务宣传员、一个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文明示范户、一部村规民约、一组家风家训、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个文体活动小广场或舞台、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个身边好人榜。三是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选择13个市县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试点,推出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四是发挥帮建活动的带动作用。先后组织4487个省级文明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对一”帮建4487个自然村,共投入资金20多亿元,援建文化活动中心、少年宫、村史馆等项目3000多个。
推进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新环境。一是实现从建成到建好的转变。坚持规划先行,细化村内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定位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二是实现从管住到管好的转变。坚持集中攻坚整治与长效综合管理相结合,建立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进乱搭乱建整治、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空心村”改造,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农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秸秆乱烧等现象。三是实现从干起来到干得好的转变。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自觉维护村容村貌。
突出价值引领,塑造美德新风尚。一是推进“好人文化”建设。设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帮扶资金、关爱基金,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二是推进诚信建设。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星级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细化量化为“星”。三是推进家风建设。组织开展“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家风”“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等主题活动。四是推进村史馆建设。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点建设了80个村史馆。五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注重以道德评议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全省55%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等议事组织,赣州、抚州等地基本实现全覆盖。
共享文化成果,创造美满新生活。一是注重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五个一”标准(设有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个文体广场、1套全民健身活动器材、1套简易音响设备、1套应急广播系统)。二是注重分众化、精准化。针对不同文化需求特点,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同时,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在贫困地区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等文化基础设施。三是注重特色化、地方化。发展壮大农村本土文化,指导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培养大批文化示范户、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等,进一步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城乡一体推进 培育文明新风
□ 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铁晗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努力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城带乡,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2012年9月,泉州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由表及里、梯次推进。
注重分类指导。把乡村建设作为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美丽泉州”发展纲要》《“多规合一”规划及技术指引》,推行城市现代化、产城融合、大城关、特色新市镇、美丽乡村“五种模式”。抓好环境卫生。累计投入130亿元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每年抓好一批“环境整治村、宜居示范村、美丽景观带”项目。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方面,实行“名校带弱校、小片区管理、师资互派、统一教学、捆绑考核”,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统筹各方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海外乡亲的力量,大力发展多种业态,加快多种经营。
扶持特色。市级每年捆绑上亿元的精细农业、休闲农庄、渔港经济、古村落保护等政策资金,扶持龙眼芦柑荔枝采摘节、白鹤拳原乡、铁观音庄园、藤铁工艺等主题游,以及百个农事体验点、生态旅游示范线和景观带。结对共建。组织30个市直部门、30个沿海发达乡镇(街道)和100个高校科研院所、非公企业、异地商会党组织与30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结对帮扶,每年捆绑扶持资金5000万元以上。
深化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新风。针对“黄金新娘”、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着力从党员干部带头、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入手,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
建立硬约束。细化党纪政纪,出台《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要求各级党委书记担负起属地“革除婚丧嫁娶陋习”第一责任人责任。用好传统节庆。组织乡镇、村(居)开展以“抑封建迷信活动,扬乡愁记忆民俗”为主题的祭祀、吟诗、灯会、庙会,组建布袋戏团、南音队等。深入开展“家+文化”活动。深入挖掘闽南文化中孝亲敬老、和睦乡里、耕读传家等优秀元素,首批建设20个家训家风主题长廊、展馆、公园。
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辽宁省盘山县县委书记 孙洪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盘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为动力,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宜居、民风淳朴、崇尚文化的文明家园。
坚持不懈推进环境治理,建设宜居乡村。实施畅通工程,实现全县村路黑色路面全覆盖;实施净化工程,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统一运转处理全覆盖;实施供水工程,实现农村24小时供水全覆盖;实施绿化工程,一村建一个小树林,实现农村园林式绿化全覆盖;实施美化工程,实现猪圈、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五进院”;实施清洁工程,实现燃气入户全覆盖;实施惠民工程,实现一村一个超市、一个公办卫生所全覆盖;实施便民工程,下放镇级办理服务事项63项、村级办理服务事项50项,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坚持不懈抓好成风化俗,培育文明乡风。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民风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建成一批“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村屯、主题街路。始终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建立“好人榜”和“善行义举榜”。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任务,结合村情、镇情,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的作用,加强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
坚持不懈注入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生活。实施“百村万床”计划,建成了胡家镇红岩村朝鲜族文化村、甜水镇南锅村国学文化村、坝墙子镇姜家村驿路文化村等一批民宿文化旅游村。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对县乡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辅导,将文化的种子深深植根于乡村泥土中。
美丽乡村惠民生 文明乡风沐中原
□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素萍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以实现“三个美起来”为目标,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围绕中心,抓好顶层设计。一是融入发展大局。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二是加强整体规划。相继出台《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2015—2020)》《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三是统筹协调推进。建立文明委成员单位履职述职制度,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贯通起来,实现两结合、两促进。
坚持价值引领,倡树美善乡风。一是吹响移风易俗宣传“集结号”。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大戏台、宣讲直通车等宣传手段,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开展移风易俗十项集中示范活动。二是制定移风易俗工作任务书。按照省级把方向、市级拿意见、县级定标准、乡村立规矩的思路,出台《河南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三年行动计划》,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三是坚持党员带头和群众自治齐用力。镇村两级党委带领群众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民主选举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目前,全省85%的县(市、区)制定了相关标准,90%以上行政村完善了村规民约,近3万个行政村建立“四会”。
坚持全域创建,建设美丽乡村。一是多方联动促创建。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做到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村治理,梯次推进文明村镇创建。省文明办会同省委农办、省财政厅出台激励政策,突出“三个优先”,农村人居环境奖补资金优先用于文明村镇,美丽乡村建设优先支持文明村镇,财政奖补资金优先奖励文明村镇,省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奖励省级以上文明村镇,切实提高广大村镇创建积极性。二是全民动手搞创建。广泛开展中原新乡贤、星级文明户、乡村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用身边榜样引领群众向上向善。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支持各地出台文明村镇激励措施,在农民信贷、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城乡一体同创建。大力推进“全域创建、百城提质”,将文明村镇与文明城市实行同创共建、一并考核,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特色乡村。
坚持文化浸润,滋养美好生活。一是大力推进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严格对照“七个一”标准,高质量建设663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322个、文化大院2万多个、农家书屋近5万个、乡村学校少年宫2300多个,让每个文化工程都成为村镇“文化地标”。二是大力推进“百姓文化云”建设。在全省推广焦作市“百姓文化超市”做法,将“互联网+”理念引入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百姓文化云”试点建设,将传统的政府“端菜”变成让百姓“点菜”。三是大力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村史编撰和文化墙建设,把村史乡情、名人乡贤等通过村史馆、文化墙进行展示,努力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全力打造农村美好家园
□ 陕西省彬县县委书记 张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彬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建设“环境美、风尚美、文化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明家园。
着力打造美的环境。在村居规划上体现风貌美。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地方特色,先后建成了渭北民居式、花园别墅式等多种民居,让村居村舍成为最美风景带。在村容村貌上体现整洁美。在陕西省率先启动农村环境卫生城市化管理,农村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在乡村氛围上体现内涵美。实施乡风文明覆盖工程,使村村有文明礼仪墙、和谐平安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景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群众日常生活。
着力培育美的风尚。自2012年开始,在陕西率先开展好人评选工作,全县共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1户、省级道德模范5名、“中国好人”33名、“陕西好人”39名。
着力丰富美的文化。深入挖掘“彬彬有礼”的乡风文化,通过建设村史馆、民俗窑洞等文化阵地,编写《彬州风物》《彬州地理》等乡土教材,编排《丝路豳风》实景演出,让农民群众在乡情乡风中感悟故乡文化,传承故土文明。建立“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制度体系,出台“十星级文明户”优先参军入伍、享受产业贷款等激励政策。近年来,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1620户。
着力过上美的日子。先后建成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万亩核桃、万亩花椒等特色农业基地,复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业3000多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力打造以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豳州驿、渭北高原最大淡水湖侍郎湖、世界文化遗产大佛寺等为节点的“西咸两日游精品旅游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