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8日 星期日

    乡愁更浓笑容更甜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8日 03版)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嘿哟~嘿哟”,伴着口号声,几个光着膀子的大汉执着悬吊在空中大约200斤重的木槌,猛力撞击榨槽,一滴滴山茶油就冒了出来……河南新县西河村的粮油博物馆正上演“久违”的古法压榨茶油。

     

        西河村位于大别山深处,偏远闭塞,3年前村里只有40多位留守老人和儿童,是远近皆知的省级贫困村。“古法压榨可分为‘碾粉、炒粉、蒸粉、做饼、压榨、沉淀’6道工序,工序繁杂,耗时耗力,没人愿意做,濒临失传。”一位榨油老师傅告诉记者。如今西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古法压榨茶油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传统工艺变成了“摇钱树”,既传播了文化,又增加了收入。

     

        扶贫攻坚也是乡村重建的过程,首先是人的回归。“我们每个人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守望,在外时间越久,我越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张思恩如今是西河农耕园合作社理事长,在回家乡之前,一直在北京经商,小有成就。

     

        新县是革命老区,著名的将军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8月,新县发起“英雄梦、新县梦”的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倾力打造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这让张思恩等在外成功人士的故乡情结找到了“出口”。

     

        从2013年起,西河村借力 “新县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整合各方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古民居保护性修缮等;而张思恩联合其他村民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新建了乡村特色大食堂、精品民宿酒店、咖啡厅等场所。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爆,原先的“空心村”逐渐有了“上班族”。合作社管理的酒店和餐厅优先聘用当地贫困户,很多村民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村民张梦今年20岁,之前一直在北京打工。“我现在月工资2000元左右,这里包吃包住,离家还近。”她满脸笑容地说,“大城市消费高,不划算,还是这里好。”目前,在西河村,像张梦一样选择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乡村建设要激活人心,只有村民认为村庄是他们自己建造的,归属感才会更加强烈。”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还有一个身份——西河村名誉村长,他认为,要解决村庄建设的主体性缺失问题,政府就要搭建平台鼓励老百姓参与乡村建设。

     

        新县作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脱贫任务。近些年,新县结合自身“红色”“绿色”“古色”的三大资源,打造全域景观,发展乡村旅游。袅袅炊烟,青砖黛瓦,落落古树,乡村旅游盘活了绿水青山,美丽乡村化为“美丽”经济。

     

        (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