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解读

    作者:孙武安 蒯正明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11版)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心一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不断把完成总任务的历史进程推向前进。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推向前进的。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提出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毛泽东同志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是不行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抉择,而且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议题,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科学理论指导。可以这样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并发展于社会主义的中级和高级阶段。这一历史进程既是长期的,也是动态发展、逐步推向前进的。

     

        从内容构成的维度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只能随着实践的深入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无古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探索实践中逐步认识其发展规律。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将社会主义工业化大体等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形成并提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大领域。步入21世纪,党的十七大与时俱进,将构建和谐社会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把民生等社会建设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及其内容构成的认识,由相对单一的经济指标逐步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从而构成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大布局,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力地创新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从实现效果的维度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将造福全体中国人民,也将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世界潮流,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中国人自19世纪中叶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有人认为,现代化不分国界,与社会制度无关,也有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等同于资本主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告诫,“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是多样化的,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点,现代化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必然各具特色。中国是拥有几千年独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人口大国,中华民族不仅有权利也有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僵化封闭导致共同贫困,我们不能回到这条老路上去;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只能导致两极分化,我们也决不能走到这条邪路上去。社会主义需要现代化,但决不能照抄照搬,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人类有所贡献”。我国社会主义不仅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根本原则,还要在共同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中国的减贫行动更加扎实有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同时,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造福全体中国人民,而且对促进地区繁荣、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孙武安 蒯正明 单位: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