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扎根中国大地 培养民族人才

    ——访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博超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06版)

        日前,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所具有延安办学历史的驻京高校,举办了“我从延安来”主题晚会。从最初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到1950年建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再到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红色沃土如何培育出民大学子的红色气质,作为我国独有的高教类型,民族院校又如何彰显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记者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

     

    民族院校:从延安出发

     

        1935年底,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建立了延安抗日根据地,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者、爱国青年冲破了重重阻力,奔向延安。1939年,陕北公学专门成立了蒙古青年队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后来又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队和民族部。1941年9月,在延安文化沟北坡的山岭上,延安民族学院宣告成立,这是专门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创立的第一所干部学院,共招收蒙古族、回族、苗族、藏族、满族、彝族等各族青年300多人。

     

        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毛泽东特别指示对民族学院学生生活要“特殊点,优待点”。当时,师生每人每天十九两小米、一斤菜、一斤煤,每月一斤油、一斤盐、一斤肉。为了照顾少数民族,还加发一套棉衣。

     

        1950年后,全国先后创办了中央、西北、中南、西南、云南、青海、广西、广东、贵州以及西藏共10所民族学院。至1978年,这10所民族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有9.4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干部。民族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

     

    聚焦民族工作

     

        过去数十年,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民族类院校都有了更全面的发展,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迈进。那么在各大高校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民族类院校又该如何平衡特色与水准呢?

     

        “不能因为追求水准而丢了特色,也不能因为强调特色而放弃水准。”1990年就在国家民委工作的张京泽,深知特色和水准都是不能放松的“红线”。

     

        在延安民族学院时期,学校就专门设有研究民族问题的研究处,内设有蒙古族、回族、西南民族等几个组,对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进行研究。教学与科研结合,研究员多数都担任课程教学工作,还把研究民族问题的成果向学生报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以及北京大学东语系部分专业的调入进一步充实了力量。

     

        “中央民大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最好的,既是特色又有很高水平,再比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政策等专业都是如此。”张京泽说,“民族院校是研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更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

     

    为少数民族发展储人才

     

        1944年,毛泽东强调,要通过民族学院培养一批实际工作干部(党政军群等工作),一批文教工作干部。因革命年代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大批干部,初期中央民族学院以干部培养为主,之后兼顾会计、铁道、医药等领域的专门人才。1978年以后,继续接近规范的国民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的专门人才为主。

     

        “祖国的西北、西南需要各行各业建设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可能很少会去。这时民族院校的独特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张京泽介绍,国家民委所属的民族院校的10万名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7万多名。“同时,民族院校也能够强化各民族学生之间对彼此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意识,也教育了广大学生,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张京泽说。

     

        新的时期,面对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缺失,奉献、服务精神淡漠等问题,张京泽认为,做好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有意义”和“有意思”相结合、思想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要求,着力打造更加丰富和活跃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大平台。

     

        (本报记者 刘博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