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校友捐赠不应止步于富豪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4日 05版)

        【校友捐赠热:从热捐到用好】

     

        日前,浙江大学接受“史上最大校友企业捐款”的消息,激发了社会对于校友捐赠的热议。有评论认为,强调“史上最大”并无多大意义,对于国内高校而言,更重要的是扩大捐赠基础,建立起校友反哺学校的长效机制,这道出了当前国内高校校友捐赠的痛点。

     

        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友捐款呈大规模递增的良好态势,为高校扩大建设资金来源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中的校友捐款所占比例仍然偏低。而且,国内高校校友捐款存在结构性问题——捐款主要以精英校友为主,普通校友捐款很少。调查显示,国际知名高校的校友捐赠率,即每百名校友中向高校捐赠者所占比例,平均在30%~40%,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而国内高校校友平均捐赠率不到5%,差异悬殊。

     

        乍一看,似乎捐赠率高低无关紧要,高校精心维系与杰出校友的良好关系,既省事又实惠。其实不然,因为“史上最大”的捐款是不可持续的,紧盯着精英校友不仅会让校友工作异化变质,偏离高校立德树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也会因为忽视普通校友而丧失校友捐赠的长远基础。“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母校对校友来说往往是一种美好、纯粹而或有些许青涩的回忆,建立在这一情感基础之上的回馈,才是校友捐赠的“正确打开方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校友捐赠的根源说到底是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校友在校期间收获了母校的能力培养、人文熏陶和价值关怀,才会在闻达之后主动回馈母校,并希冀以这种方式帮助更多的学生,形成校友捐赠“爱的礼物”在校园传递的良性循环。不久前,一所国内知名高校举办校庆,校友意外发现,通过为校庆开发的一款软件,在输入姓名学号后,能够生成当年自己在校期间最常去的食堂、最爱吃的菜肴、最喜欢借的书籍……点滴之间,可想而知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植根于感恩之情的捐赠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但要推动校友捐赠良性循环,让高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建设支持,还需综合施策。首先,高校要建立专业化的校友工作队伍和机制,以相对独立的校友基金会运营模式,促进校友捐赠的保值增值,确保校友捐赠款项和使用清楚透明,并定期向校友公开基金使用情况。其次,高校要创新校友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促进校友捐赠渠道便利化、方式多样化。最后,要着力培育校友反哺母校的文化氛围和风气,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友文化,夯实校友捐赠的良好社会基础。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