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光明日报作品屡次入选高考题的背后

    ——看一张思想文化大报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3日 05版)
    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读三本书 走归零路——我的人生三昧和“读书感悟”》成为2017年浙江卷作文命题材料。
    《光明日报》文章《数字敦煌:换种方式感受敦煌魅力》成为2017年北京卷阅读试题。
    《光明日报》评论《温暖的书店是“城市之光”》成为2017年山东卷作文命题材料。
    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在母语的屋檐下》成为2016年天津高考语文阅读题考试内容。
    首发于《光明日报·文荟》版的作家叶梅文章《根河之恋》成为2017年北京卷小作文命题材料。
    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成为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命题材料。

        【高考试题中的光明故事】

     

        编者按

     

        2017年,四篇出自《光明日报》的作品入选高考题。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光明日报》贡献了多篇高考阅读、作文的材料,仅2013年以来就有十篇。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屡次入选高考题,彰显了《光明日报》的思想文化厚度以及在读者中形成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本版关注入选高考题的光明现象,为您解析现象背后的光明故事。

     

        “值得关注。”作为清华附中的一名语文教师,舒迟发现,《光明日报》的文章今年确实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

     

        《光明日报》作品屡次入选高考题成为人们最近谈论的话题。细细数来,《光明日报》的4篇作品成为2017年浙江卷、山东卷、北京卷的试题材料。

     

        其实,《光明日报》与高考的渊源由来已久——1985年高考作文以“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为题,成为不少学子的青春记忆。

     

        一份报纸,记录着时代。在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发现,《光明日报》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其中,见证着高考的发展、变化。

     

    “大视野”“大担当”“大教育”,一份思想文化大报的特质与担当

     

        2015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光明讲坛》版刊发卢新华的文章《读三本书 走归零路——我的人生三昧和“读书感悟”》成为浙江卷作文命题材料,此文源自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次演讲。

     

        “卢新华是‘应我之邀’到北师大讲座的,这次讲座内容也是‘经我之手’刊发于《光明日报》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万安伦谈道。

     

        其时,在讲座的开场,万安伦曾说,1978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有两篇文章注定要被历史铭记,一篇是《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是上海《文汇报》刊发的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这两篇文章对当时的思想启蒙作用非常大。

     

        “能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文章,正源于‘思想文化大报’的特质与担当。”万安伦说。

     

        他将《光明日报》梳理为“三大”“四度”。“三大”即“大视野”“大担当”“大教育”。“大视野”,站位高远,视野宏阔,世界风云,尽收眼底;“大担当”,报系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情牵社会发展和历史责任;“大教育”,高度重视“塑魂工程”“立德树人”一马当先。“四度”即“思想深度”“文化厚度”“情怀温度”“传播角度”。这些特点与品质,与高考及中国教育存在内在逻辑的高度一致性,也与当下教育理念高度一致。

     

        顾之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在他眼中,《光明日报》就是一份“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一向以思想深度、精神厚度、文化广度和新闻温度著称,观点立报,内容为王,知识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三性合一’,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张名副其实的思想文化大报,传播量广,引导性强,影响面大,公信力好,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定位自然与高考语文的价值导向相契合,因而其所发表的作品,近年来多次被选作高考语文阅读或写作试题材料,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在母语的屋檐下》《根河之恋》等,不仅实现了高考与主流媒体的良好互动,也进一步扩大了这些优秀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与精神辐射力。”顾之川解读,比如《光明日报》今年入选浙江卷作文材料人生要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引导学生把读书、思考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抒写理性思辨,展现理想信念,表现青春活力,讴歌生命激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品质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养成。而入选山东卷作文材料“书店”,通过灵活巧妙的设计,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于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不仅呼应了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时代主题,也反映了追求真善美、提升文化品位的社会氛围。

     

    “思想深度”“文化厚度”“情怀温度”,和高考的需求完全贴合

     

        作为新闻纸,《光明日报》对热点的关注及时而深入。在备考阶段,北京四中语文教师、2017届年级组长陈年年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就用到了《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文中提出的‘行业规则制定’‘政府监管到位’‘公民共享伦理构建’等角度和建议就给了学生很好的启发。”而这个话题,也出现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

     

        “高考题不只是要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还要有价值导向意义和一定的文化品位。《光明日报》的价值导向意义和文化品位,和高考的需求完全贴合。”陈年年举例,比如评论《捍卫英雄荣光激发奋进力量》,辨明是非,以理服人,是价值导向。

     

        陈洁是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孩子也即将迈入高三。她一直关心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社会热点、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这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三个关键词。而这三点,正好与《光明日报》吻合。报纸的本职就是关注社会新闻;《光明日报》的定位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突出。”

     

        “实事求是地说,以前没想到过高考和《光明日报》有关系,这些天,大家都在谈这个话题,细想还真是。试想,从‘关铭闻’的评论文章出观点和立场,《光明文化周末》《文史哲周刊》《国际教科文周刊》等周刊给内容,其他各版的社会文化新闻提供素材和资讯,配以合适的语言和文章结构,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就妥妥的了。”陈洁告诉记者,看来为了孩子高考,有必要订一份《光明日报》。

     

        万安伦特别提到,“思想深度”,这个“光明”报人的一贯追求,契合了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和走向,从“伪抒情”“鸡汤文”转向“思想性”“逻辑性”;“文化厚度”,这个“光明”的品质,也是党和人民对新一代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反映到高考试卷上就是从“信息性”“知识性”转向“文化性”“社会性”;“情怀温度”,《光明日报》不但在思想立场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而且在感情和情怀上坚持做“有温度”的媒体,这与当下的情怀教育和情感照亮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传播角度”,面对新媒体冲击,《光明日报》近年来发行却逆势上扬,说明传播角度有独特之处,拓展“传播”路径,具有新时代传媒人的敏感和自觉。

     

        “这就不难理解高考试题出自‘光明’,看似偶然,其实必然。”万安伦认为。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