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神州·生态故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3团九连职工刘恒家的农田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放眼望去,一边是绿色的农田和高高的防风林,一边则是望不到边的沙海。界线分明,仿佛两个世界。
说起11年前来这里的情景,刘恒满眼都是泪水。“当年我种了400亩棉花,一场大风,棉花地像被扫帚扫过一般,一棵棉苗也没有了。那时我就知道,仅种棉花是不行的,必须加大防风林建设。所以我就下大力气进行生态治理。”
31团的张英站在红枣地里,绿油油的枣叶令人欣喜。这位快人快语的职工说起2014年的那场大风,仿佛就在昨日:“刮一场风棉花当年就不会再丰收,能保本就不错了,可那一个月刮了3场大风。没办法,我们只有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用发展林果业来增加收入。”这一步,让她去年仅红枣的收入就达6万多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5个团场都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中间,过去,两个沙漠每年轮番刮大风,一年达16次以上,两大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疾速合拢。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二师职工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一次次遏制沙漠合拢,硬是在这条夹缝中把两大沙漠各推后6公里和8公里,撕出一条宽14公里、长180公里的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绿色长廊。
31团林业工作站站长王春芳介绍,他们的生态环境治理也从最初的只种树,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林、防风林、道路林、田间林、营区林5道生态屏障。特别是团部最北边的生态防护林,是抵挡库姆塔格沙漠的第一道屏障,现在已经有11公里长、200米宽。最可喜的是,职工现在创造性地种上了红枣、香梨、沙枣等多种经济树种,在防风的同时,开辟了增收的新途径。
在刘恒的地里,香梨园、红枣园、甘草园、鱼塘都被紧紧地包围在高大的防风林中。如今刘恒自豪地说:“这里已经形成一个小环境,气温下降了,风沙基本吹不到农田里。去年全团香梨受灾,只有我家的香梨大丰收,收获280吨。这都是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
二师在做好天然草地331万亩、260万亩天然林封育管理的同时,种植林地达64万亩。今年,二师再次从绿色生态大局出发,减少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改为种植饲草、建造果林、植树造林等5万亩。二师是全国棉花高产示范区,曾多次创造全国棉花大面积单产纪录。棉花是兵团主要经济作物,退出棉花种植意味着职工收入的锐减。为确保生态建设,二师启动了“绿色城镇、绿色社区、绿色连队”创建活动,每一项创建内容都明确了绿化覆盖率、绿化标准、养护水平等指标,统筹推进生态建设、林业经济、生态旅游,实现因林而美、因绿而富。
31团5连职工刘金成说:“我家承包的62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树了。虽然从眼前看,一年5万元的收入没有了,有点损失,但从长远看,种树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是很值的。”
31团团长刘河新介绍,有效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曾被认为是世纪难题。二师在多年的努力中,创新性地开展了林草药植被生态治理工作。通过先进的生物固沙与植被管护技术,将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3%,不仅绿化了沙漠,还为职工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