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9日,2017中国国际技能大赛在上海和苏州同时举行。率队前来苏州赛场参观考察的世界技能组织副主席斯泰芬·普拉绍尔表示,智能工业从全球来看,才刚刚起步,技能人才培养有很大空间,要积极营造尊重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让更多青年投身技能事业。
据了解,在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苏州赛场,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青年选手,参与汽车技术、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糖艺西点制作等6个项目的角逐。本次大赛“时装技术”项目负责人、服装设计专家李宁介绍,世界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均源于企业,代表行业最高标准,此次大赛所有环节都是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设置的,拿服装设计项目来说,服装设计、立体剪裁、打板制作,选手都要做。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逐渐摆脱“高学历论”,这些怀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在苏州,技能人才十分走俏,紧缺专业的毕业生月薪可达万元。专家认为,这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同时也与卓有成效的技能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热火朝天的竞技场旁边,是技能展示区。头发丝绣成《清明上河图》、蛋壳漆出水墨江南、缂丝为故宫博物院修龙袍……王金山、钱小萍、王继强、姚长英等非遗大师现场展示缂丝、宋锦、苏派盆景制作等15个非遗项目“绝活”,让参观者赞叹不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光福核雕传承人许忠英创作的核雕作品《万佛朝圣》,在两个橄榄核方寸间,共雕刻出108个罗汉,且个个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完成这件作品,她用了整整两年。自17岁开始学艺,许忠英已潜心研究雕刻技艺43年,获奖无数。她的《十八罗汉核舟》曾搭载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在核雕界创下了奇迹;《十二月花神》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对于传承与创新,许忠英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根植传统,创新才有源头活水。
苏州赛区相关负责人、江苏省人社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静告诉记者,这些大师一辈子只专注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活教材”。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度,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技能,特设该展示区。陈静说:“只有形成多元化技能并存的生态环境,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我们才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先行者,江苏创造了多个“第一”:率先以省政府名义举办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率先将高技能人才列入高层次“双创计划”,率先建立省、市两级有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政府津贴制度,设立省、市两级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率先在全国开评技工院校教授级高级讲师等举措,让众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截至2016年年底,江苏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26.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连续五年新增高技能人才居全国第一。
来自苏州王森国际咖啡西餐西点学院的小伙蔡叶昭,代表中国参加此次大赛烘焙项目的选拔。他说:“掌握技术,没有诀窍,就是反复练,每个流程都需要千锤百炼。别人一年做几百个法棍,我就做几千、上万个。”目前,蔡叶昭已成功拿到将在10月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虽然选择了与大多数同龄人完全不同的一条路,但蔡叶昭从未后悔过,出于对烘焙的热爱,他坚信:“高考不是唯一出路,选择适合自己的并努力付出,同样能收获精彩人生,而这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