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在首届全国艺术类学术期刊主编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

    文艺批评亟须创新表达

    作者:李蕾 陈童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09版)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视觉化、网络化的时代,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文学艺术的高速发展。创作生产的门槛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这必然带来作品数量的急剧增加和质量的良莠不齐。一旦缺乏文艺批评强力支撑,很容易演变成虚假繁荣、野蛮生长。所以,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该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在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第一届全国艺术类学术期刊主编高峰论坛”上,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的一席话,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引导重塑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与会专家认为,全球化容易让人们产生文化身份焦虑,我们必须通过文艺理论与批评建设,引导重塑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

     

        在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看来,当代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在古今中西之间与媒介更迭之际,正经历着格局性的发展变化。“一边是种种西方前沿理论层出不穷,当代艺术逐渐取代传统的文学成为理论阐述与批评实践的重要对象;另一边是中国学者挖掘古典与现代传统,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同时密切联系当代各门类艺术创作实践与飞速发展变化的新媒介条件,发展着自身的艺术理论与批评阵地。在全新语境下,各位编辑对艺术理论和批评的内涵、外延、方向、道路等的认知和判断,以及期刊报纸对这方面文章的探索和选择,对中国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重构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陈光巨表示。

     

        对此,《美术学研究》主编陈池瑜分析说:“西方理论话语的大量引用,虽然丰富了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机体,却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中国文艺的主体地位,损伤了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气魄、格局和话语框架。所以编辑和学者都需要保持清醒认识,必要的借鉴可以,但不能动不动就用西方大家的语录来论证中国文艺中的问题,而应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化为己用,把研究重心放在建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价值标准上。”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互为

     

        随着微博、微信以及专业评分网站的兴起,网络成为受众获取、分享、发布各类文艺理论和批评内容的重要平台。

     

        不少与会者道出了这样的困惑:相较于纸质刊物上的评论,迅速崛起的网络文艺评论无论是发表时间、篇幅,还是形式、内容都更具灵活性,可读性、亲和力也更强。这样一来,传统纸媒的文艺评论优势又在哪里?

     

        《艺术评论》主编唐凌指出,新媒体快餐化、判断式、碎片化的评论更适合做单部作品的浅推荐,替代不了传统媒体给读者提供的深层次、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所以,我们可以发挥所长,着眼于更加宏观的领域,刊发更多关于创作生产传播的深度观察,指出行业的某种发展趋势、倾向、走向,发现更多共性的问题。

     

        向云驹强调,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借助网络的平台扩大影响力,让我们拥有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我们需要更新办刊办报以及写作思维,充分认识网络时代给文艺传播形态,乃至文艺思维带来的变革,面对新鲜的艺术现场,用新鲜的表达和阐释带来新的接受。

     

    专业性和普及性平衡发展

     

        “如何有效提高国人的艺术审美素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的艺术素质培养出现了知识化、技术化的倾向,很多人误将品位和素养的提高理解为某种用资格证书来衡量的技巧比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于丹坦言,这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在前沿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更需要评论家和编辑用大量具有指导和普及意义的理论批评文章进行纠偏。

     

        不管平台如何变化,理念怎样翻新,文艺评论的基本内涵不会改变,对其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以及理论性、思想性兼顾等评价标准不会改变。因此,如何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一直是文艺评论面对的挑战。一方面,专家学者要坚守理论阵地,在知识体系的积累建构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为知识生产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期刊报纸必须让学术成果走向大众,让理论和导向润物细无声,流淌进人们的心中,才能发挥更大影响力,体现更大价值。

     

        对此,《中国电视》高级编辑陈芳认为:“理论批评文章写作最大的问题是容易掉书袋,为了凸显专业性,大量引用专业书籍和名人的话语,导致文章篇幅冗长却缺乏创见。”

     

        《艺术广角》资深编辑牛寒婷则指出,很多作者对语言缺乏敬畏,用词粗糙随意,缺乏综合锤炼和艺术分析的能力,更别提思想深度和文学美感了。这无形中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也不利于文艺理论批评在受众中间的传播,应引起业界的重视。

     

        (作者:李蕾 陈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