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0日 星期二

    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0日 02版)

        【2017高考进行时】

     

        再过几天就将迎来2017年全国高考。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新高考将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两地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也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志愿填报的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不同,录取学生的标准也有了很大变化。对于高校来说,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3+3”),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

     

        高考上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布局,下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看来,高考综合改革的价值导向是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出发点。“对学生而言,我们希望通过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尤其是综合素养。”苏明强调。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因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上海很多高中,学生们都是“一人一课表”。同时,不少高中积极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指导,比如格致中学开发了“高中生涯发展”评估系统、天山中学专门开设了生涯指导课等。

     

        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研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社科人文、艺术、体育、环保等诸多领域。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这些年上海加大创新实验室建设,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有15000多名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MOORS)。为了推动研究性学习,各区教育局和基层学校还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高中学生课题研究工作。比如,杨浦区教育局利用区位优势创造条件,让各高中科研尖子学生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探究活动。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核心素养。这也体现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导向。

     

        而改革的根本衡量标准,是社会的认同度,考生和家长的感受度和获得感。高考综合改革涉及很多主体,关键主体是考生和家长。让考生和家长有更大的获得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衡量标准,也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次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能否踢好“临门一脚”,实现制度公正、机会公平、运行透明,同时更加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更好地科学选才、培养人才,人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