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7日 星期六

    传承发展 培根塑魂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陈延斌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7日 11版)

        由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郑州举行,50余位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以下问题做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孔德墉会长指出,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姚新中教授从哲学的视角作了方法论的思考,他认为中华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述”与“作”、“损”与“益”、“文”与“治”三对关系。他强调,在经历了近代约两个世纪的困顿、萎缩之后,儒学迎来了创新性发展的新机遇。儒学从来不是一个死的传统,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传统,复兴儒学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面对新的现实,承担起复兴中华文化、建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孔子研究》主编王钧林教授指出,儒学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原因在于儒学开拓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交互并用、合力推进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守成、因循和生生不息,是儒学传承的三大基本方式。守成,是守住中华礼乐文明基本精神这个儒学的大根大本;因循,是守死善道,恪守儒家发明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传承,应该是有所发现,以经世致用或明经求道。因而,应先由传承迎来儒学的复兴,再由创新加快儒学的“升级换代”。

     

        关于中华家文化的传承发展。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在提交大会的论文中探讨了家风家教对涵养国民道德的积极意义,指出家训文化重性情教育,重德性的培养。他认为,包括家训在内的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社会公德的建树有密切关联,家风家教的作用不仅涉及私德的养成,而且也可推广到公德的建树。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中华家文化”的命题,呼吁加强其研究和传承发展。他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和弘扬优秀家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任务。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是家国同构得以实现的保障。中华民族家文化由家训文化、家风文化、家礼文化、谱牒文化等组成,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中华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于,借鉴家文化教化经验和规诫路径方法以及家风文化资源以古为今用,有利于推进今天的家庭美德建设和优秀家风培育,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品德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威教授对家训家风与中国传统家族盛衰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家族核心成员的权威与率先垂范、家族成员对家训文化的系统实践、家族成员对家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均是影响家族盛衰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探索出一条打破当代家族盛衰周期律的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牛绍娜博士探讨了清末民国初家训文化的转型,认为近代教子思想是该时期家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包括自强自主的自立之道、报国恤民的为官之道、谦和恭敬的处世之道、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勤俭睦邻的治家之道等等。

     

        曲阜师范大学林桂榛副教授在发言中就中华思想文化中的“家”概念作了专门剖析,他认为把家仅仅解释为“房子里面养头猪,传达出农耕文明状态”是不恰当的,“家”字实不起源于猪圈或配猪圈的民居,其“宀”下的“豕”表示的是牺牲供品的猪,供祭祀祖先之用,这才是“家”字与“家”观念的起源,先秦“家”字多不是现今常用的住宅、住房之义,而是社会结构、社会群体之义。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普及问题。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认为,礼教说、经学说、道学说、理学说、仁学说甚至宗教说等都未得儒学之精要,也不足以概括儒学发展演化之历史面貌,而“儒为德教”说才是儒学的基本特质和主体精神。儒家之所以重视“德”,亦是出于万物重本、人类慎始的考虑。他提出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应以“孝悌忠恕勤”提高个人品德,以“温良恭俭让”培养家庭美德,以“恭宽信敏惠”提升职业道德,以“仁义礼智信”改善社会公德,以“天道性命情”升华天地大德。孔子研究院卢巧玲提出,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成德”,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与着力点也就在于“成德”。《船山学刊》主编王泽应教授对船山精神与光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做了探讨,他指出船山精神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气质的杰出代表,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精神,公义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为国本的精神,革故鼎新的求实创新精神,率天载义的敢于担当精神,坚毅赤诚的自强不息精神,是船山精神的集中表现。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传承和弘扬船山的这些精神遗产。

     

        这次学术盛会与会代表达成了四点共识:一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复兴民族优秀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二是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上就已经为人类确认了坐标,不仅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依托,而且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智慧和丰富滋养;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培根塑魂的伟大工程,时不我待,应明晰任务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四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增强文化自信,而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这就需要弄清“家底”,将挖掘与整理、扬弃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结合起来,首先要抓好传承,由传承迎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再由此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会议期间,黄河科技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进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研究院下设中华家文化研究室、国学经典研究室、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室等机构。研究院将整合该校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力量,聘请知名专家参与建设,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研究与普及并重的学术队伍,着力推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系列成果。

     

        (作者:陈延斌,系江苏师范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