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7日 星期六

    艾灸: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作者:周仲瑜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7日 06版)
    医生用艾柱给患者治疗。张涛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图为成品艾条。田雅婷摄 光明图片
    患者在做中医隔姜灸。王子瑞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周仲瑜,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学科主任、专科主任,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建设项目负责人。擅长针药并用治疗中风、面瘫、颈肩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月经不调等,尤其在针灸减肥、美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治未病】

        时值端午节,艾灸治疗正当时。艾灸是传统中医药的瑰宝,早在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就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针灸的充分肯定。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多人只知道针,并不了解灸。事实上,艾灸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预防保健上更是首屈一指。

        端午是夏至的源头,也是中医时令病暑病的开端,因此,端午节在古时又被称为“卫生节”。在此期间用艾薰灸穴位效果更好。

        当前,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艾灸疗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需要强调的是,健康的体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追求的步伐在于持之以恒,只有年年有“艾”,方能“灸”转功成。

     

    从以火灸疗到用艾施灸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灸疗是一项普及性广、操作容易的中医传统技术,施灸于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即穴位,就能够达到怡和气血、通调经络、补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灸的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物出土、社会发展规律、文献记载等方面考证,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其中火的应用,为灸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不慎被灼伤了某处竟使某种疾病减轻或消失,于是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通过长期的实践,从用各种树枝施灸,发展为用艾施灸。

     

        艾,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故称“蕲艾”。艾叶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南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艾叶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这正是艾叶用于灸法的优势所在。

     

    现代科技丰富艾灸方法

     

        艾灸,首先要经过多种工序把艾叶制成艾绒。新鲜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故以陈久的艾绒为佳品。《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艾条、艾炷等是较常用的艾绒制品,是由艾叶干燥之后制成艾绒,卷制而成。依据目前的实验研究结果,艾绒储存时间越久,难挥发成分越多,这些成分可能恰是艾灸时的有效成分。因此,艾条等产品的等级与艾绒纯度、储存时间关系密切,又可分为纯艾条和药艾条,药艾条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及其他常用药艾条。

     

        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让艾绒制品也层出不穷,常见的有无烟型艾灸饼、艾绒精油等,艾灸施灸方法也越来越丰富——

     

        一、艾炷灸。它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包括化脓灸法和非化脓灸法。民间俗话也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之说,这就属于化脓灸。由于其烧灼时引起的疼痛以及灸后留下的灸疮疤痕等因素,所以临床应用较多的还是非化脓灸法。间接灸法因其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易于为人接受,根据病情的不同大致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

     

        二、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按操作方法悬起灸分温和灸、回旋灸及雀啄灸。实按灸是用药艾条隔棉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犹如针刺。

     

        三、温针灸。它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继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四、温灸器灸。这是借用专门施灸的器具来行的施灸方法,常用灸器有灸架、灸筒、灸盒。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的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

     

    温经散寒通络是主要作用

     

        艾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艾灸时产生的特殊“药气”,由灸位的皮表及随呼吸被机体吸收,能起到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说,艾灸有直接“驱邪”的效应。此外,这种“药气”还具有安神、醒神和通窍的效用。艾灸生热,其适量的热刺激施于适当的灸位(主要是穴位),便产生艾灸最主要的治病效应。其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紧者尤宜。《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灵枢·官能》篇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艾灸法可治疗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正所谓“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研究认为,艾灸法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温经散寒通络。《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元代医家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艾灸还能回阳固脱,益气升阳举陷。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不仅如此,艾灸也能泄热拔毒,消瘀散结。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另外,艾灸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千金要方》有“凡入吴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的记载,足以说明艾灸能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既能治好病又不伤害身体

     

        古语云:“上工治未病。”从古至今,艾灸在人们“治未病”、调理亚健康方面可谓功不可没,而艾灸必将呈现出治疗型向预防保健方面的转变。

     

        当前,“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灸”“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进补来年打虎”等养生观念深入人心。《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而且灸法四季皆可,所以《本草纲目》说:“艾叶味苦,气微温,阴中求阳之最,主灸治百病。”另外,艾灸无副作用,既能治好病症,又不伤害身体。如今,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人们重新回归自然疗法,求助于传统的中医中药。以中医传统疗法为核心的绿色疗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应用,且正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传统针刺和灸法。现代大量临床实践验证,艾灸可调节人体血脂和全血黏度,防治由此诱发的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可激活内脏功能,协调物质代谢,改善机体功能紊乱,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护机体免疫力的平衡,起到很好的抗衰老的功效。现代中医根据古法思想,结合现代养生观念,已推出阴阳调理灸法,如脐灸、督灸、药饼灸、药箱灸、药艾灸等。

     

        当然,要想提高临床疗效,艾灸的使用也要遵循顺序。《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施灸的时候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而且艾灸也有其禁忌部位与病症,施术过程还有其注意事项,所以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