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战略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这一战略任务的“路线图”。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此为指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奋发努力。
深化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理论自觉
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把握世界的精神方式,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须臾离开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尤为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意见》也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毋庸讳言,在通常人们的意识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有时并不一定得到自然科学那样充分的体现和认可。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因而影响到人们对它的看法之外,实际上主要与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性质、特点有关。一般说来,自然科学探讨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它与技术、与社会物质生产力从而与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其作用和成效较为具体,容易量化、易见。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以人们普遍熟悉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任务是探究和揭示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绝大多数学科与政治上层建筑关系密切,其研究成果也往往要通过普遍的社会化或多重的社会转化,特别是要转化为方针政策才能发挥现实的作用,较为间接和不易显现。哲学就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而言,是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离社会的经济基础较远,具有高度的超验性和抽象性,其作用虽然是普遍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但主要是间接发生的,从而也就更加隐而难见,即所谓“无用之用”。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学科特质,给人们对其作用的认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有时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质的理解,是客观认识其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还要注意的是,正是这种学科特质,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也决定了发展所必需的诸种主客观条件,比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必须以社会实际为研究起点和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等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树立,说到底是来源于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说到底是来源于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将理论活动建立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不负历史和时代
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类似,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的发展需要有重大的历史机缘和历史机遇。这种机缘和机遇由多种因素汇集促成,除了主观方面的条件,在客观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实际的需要。社会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土壤、根基和终极源泉,而社会需要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恩格斯在谈到社会的技术需要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时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社会需要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是如此,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如此。
就社会实践而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就社会需要而言,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任务。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破解现阶段和新形势下存在的种种发展难题。比如,如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等等。这样,就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提出了空前的、紧迫的要求。正是基于时代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意见》也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时代特色;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重大历史机遇。面临这样的机遇,对于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幸运,更是责任和挑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珍视和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奋斗,奋发有为,用大气魄大手笔来书写中华民族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体现主体性和注重原创性,努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以及以学术为社会、实践和现实服务的能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主观方面而言,关键在于充分体现主体性和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主体性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的人格、素质和能力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活动的立场、理念、视阈、价值取向、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中,体现在作为研究过程之结果的研究产品中。在群体层面,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整体为载体的主体性,是国家和民族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这就把坚持和体现中华民族的主体性鲜明地提到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面前。坚持和体现中华民族的主体性,需要立足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位,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外来优秀文化。在个体主体性层面,科研成果是科研个体主体的人格、素养和能力的外化和对象化,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本质上取决于科研个体主体自身的完善化程度。孔子曾强调“为仁由己”,明确地将学术之事归结为“为己之学”,意思是说,为学的功用首先应是用来提升和完善自我,用于自己修身、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创性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成果从而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富有自身特质,能够引领中国发展、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关键性要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阐明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意见》明确要求,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学术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基础理论的创新。基础理论构成应用研究的基石,只有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应用研究才容易和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学术的创新还应表现在对重大理论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深刻的学理阐释。将对重大理论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学理阐释排除在学术范畴之外,是对学术的一种片面理解。学术的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制高点,具有较高的难度,要能够有所收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心若止水的定力,厚积薄发的功力,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努力,特别是要提高用学术为社会、实践和现实服务的能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我国从哲学社会科学大国走向哲学社会科学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侯才,为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