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很多国人对古典诗词重新投以关注的目光。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传承弘扬诗词文化,除了背诵经典篇目,也需要适当接续旧体诗词创作的传统。
新文化运动以后,旧体文学创作的传统其实并没有中断。然而,翻看各类现代文学史著作,大多是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叙述,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旧体诗词创作。这一时期的旧体文学创作,年代又不属于“古代”或“近代”的范畴,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自然也难以纳入。
日前,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旧体文学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民国旧体文学与文论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指出,有必要从新文化运动之后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和研究著作中,遴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整理出版,在历史的尘埃中发现那些凝聚着先辈心血的精金美玉,使当代人更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发掘旧体诗词文献
20世纪有多少诗词家?作品总量多少?修订情况如何?评论资料怎样?几年前,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大勇曾发出这一连串的问题。他自己也给出了答案:似乎没人能给出一个哪怕比较模糊的数字。
在马大勇看来,对20世纪旧体诗词进行一个可靠的、全面的编目是当务之急,但这个工作体量巨大、头绪纷乱,特别是搜集以油印本、稿抄本、日记等形式保存下来的诗词尤为不易。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辛华同样认为,应该汇辑出版那些被现代文学史所忽略的旧体文学作品及其史料文献,如各种旧体文学别集、总集、选集及作家史料、批评史料、郡邑文学、期刊文学、社团文学、域外旧体文学等文本,整理其中的稀见本、孤本、稿本、抄本、油印本、评点本、报刊连载本等,这将扭转当前人们贵古贱今、贵新贱旧的学术局面。近几年,曹辛华主持整理的“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丛书、《全民国词话》等旧体诗词文献陆续出版,《全民国词》也在编纂之中。
“我正在与叶嘉莹先生合作编辑的一套‘民国诗学论著丛刊’,将于近期问世。这套书抱着‘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以通途’的宗旨,在扎实、详尽书目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选刊那些学术价值或普及价值较高的诗学论著,比如顾佛影的《填词百法》、顾实的《诗法捷要》等谈论、介绍诗词创作法度、门径的书籍,较为全面地呈现这一时期诗学研究的多元气象和立体景观。”作为丛刊的执行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斐希望,有了这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诗词读物,读者可以在旅途之中、工作之余、休闲之刻顺手翻上几页,这对于推动中华诗词的研究、创作、普及乃至建设书香社会都大有裨益。
学术视野应贯通古今
“郁达夫的旧体诗写得很好,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当然应该作为郁氏文学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文学史应该在论述他的小说之外,也提一提他的诗。其他‘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均照此例。”1980年,在给茅盾的一封信中,作家姚雪垠就提出了“大文学史”的编写理念。
30多年来,不论是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还是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有学者在进行打通新文学与旧体文学的尝试。马大勇指出,一个成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具备古今中外多个层面的知识架构,古典文学和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学养;而对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倘若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比较隔膜的话,也不可能说清楚某些重要问题。
“把旧体文学纳入现代文学史研究,有利于诊断、发现与纠正当前文学史研究、撰著的误区,真正促进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接近‘历史的真实’。”曹辛华认为,借助旧体文学这一“参照物”,一方面可对新文学与旧体文学的互动、互通问题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国文学由古典到现代转型的“内幕”更为彰显。
“不薄新诗爱旧诗是我们应有的态度。20世纪诗坛的真实状况是格律诗、自由诗齐头并进,各有斩获,这在中华古老诗国还是空前未有的格局。”在马大勇看来,只有站在3000年诗歌史的高度来审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旧体诗词,许多关键性的险隘才有可能找寻到突破的契机,“旧体诗词研究不能拘囿在一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中的某一时段来进行考量,而应该以贯通的学术眼光把握中国文学的整体流向,真正做到‘通古今之变’。”
(本报记者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