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愿彬彬哉的中国童话光焰相续

    ——评“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系列

    作者:崔昕平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12版)

        尽管“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的说法得到广泛认可,但实际的童话阅读与评介,或者说对童话文体的关注重心,却始终与儿童文学界的“言必称欧美”传统一以贯之,对国外童话投以大量的关注,对中国传统童话多停留在概念层面。

     

        中国童话的发端,与别国童话一样,源自于广袤的民间故事,散见于历代文人典籍之中。其中那些充盈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趣味性的作品,散发着自有的吸引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儿童幼小的精神世界,满足着他们享受故事、开拓思维、习得语言、丰富生活的需要。然而,我国古童话缺少了像《贝洛童话》《格林童话》那样不断发掘、整理、传诵、升华的自觉过程,而是直接进入到文人创作童话这样一个自觉发展阶段。于是,中国古童话与中国现代童话之间呼应与承继明显不足。这便造成了中国本土童话在实际阅读场中的被动隐身。

     

        王泉根教授编纂整理的这套“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从破题到出版,历时多年,且几经完善,直至今春,才终得面世。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兼具了中国童话的阅读推广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

     

        “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系列对中国古代记载留存下来的童话进行了题材内容层面的划分:如将《叶限姑娘》辑入宝物、奇梦类童话,《鹅笼书生》辑入鬼魅、精灵类童话,《湘妃竹》辑入神话、传说类童话,《一行和尚》辑入禽言、兽语类童话,《井下仙国》辑入仙遇、西游类童话,《富人的新装》辑入英雄、异士类童话。通过这样的分类学梳理,可初步感知中国历代童话独具的本土特色:它们根植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与自我的原始认知,融汇着本土信仰与人生价值取向,记录和传达着历朝历代人民百姓的生活样态与理想愿望,体现着古中国文明背景下的幻想思维与随之诞生的幻想文类的独特韵味。

     

        此番对中国童话的搜集整理,重心在于凸显了对古代文献典籍的发掘,所涉及的典籍不但涵盖了《山海经》《搜神记》等记录神话传说的典籍,而且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所收录童话的来源,从时间视域看,上自先秦奇书《山海经》《列子》,而后一路延伸,自三国时的《列异传》、西汉的《神异经》至东晋的《搜神记》、西晋的《博物志》《幽明录》、隋朝的《古镜记》等志怪小说,再到由志怪演进为传奇的《广异记》,至唐代《河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传奇》《柳毅传》等大量唐代传奇作品,一直延续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东游记》等。选文数量以幻想精神最为发达的先秦、魏晋南北朝与唐为最。所涉文体不仅包括志怪小说与唐传奇,还有如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历史散文集《吴越春秋》、僧人传记《高僧传》、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元杂剧《张生煮海》等,可谓经典荟萃。选文甚至延伸到了文学之外,所辑童话还有源自历史、地理、哲学、民俗著述的,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古代科学著作。

     

        王泉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每则童话故事附注审慎的典籍出处和精要的作家作品介绍,在资料与文本之间实现了对接。为便于儿童阅读,书中还设置了许多辅助阅读引导,包括语词注释,古地理、民俗、器物等的注释,拉近了孩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经由他的努力,散落于各类典籍中的中国童话,卸去高远艰涩的外衣,以清新的白话文面貌走向当代。

     

        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幻想文学国粹,传递着中国古典文字、文学的韵味,体现着中华民族自有的幻想模式与原型。《叶限姑娘》的故事模式与欧洲《灰姑娘》相同且描写更为精美,《神奇的玻璃瓶》与古埃及阿拉丁神灯的幻想异曲同工,《富人的新装》与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构思相仿,《广异记》中所载的《骏马之谜》早有骑“扫帚”飞天的桥段……除却尘封的中国古童话,呈现出熠熠生辉的文学魅力,尽显中国先民超凡的幻想力与人生智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使者。阅读了这些中国童话,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将不再仅有“白雪公主”误吞的“毒苹果”,还有了“玄石”贪饮的“千日酒”,孩子们的想象模式,将不再只是巫师城堡,还会有左丘明《群神会》中的互人国、巨人国、小人国、黑齿国、夸父国、卵生国……

     

        “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的拾遗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疏漏,但它复苏了历朝历代散佚的充满魅力的童话故事,同时梳理了中国幻想文学一路前行的足迹。一卷在手,令人振奋。这种振奋,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精神的感应与接续,诚如梁启超面对“彬彬哉”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发出的感叹,“光焰相续何绳绳”!

     

        (作者:崔昕平,系太原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