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
驼队远去,铃声仍旧萦绕耳畔;风帆渐远,痕迹依然历历在目。从中华大地出发,历经雨雪风霜,笑看魑魅魍魉,跨越高山深壑,纵横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又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一条更加宽阔、更快捷、更高效的交流方式和信息渠道。中外人文交流生生不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落幕之际,“欧盟首都”布鲁塞尔迎来了第三届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在布鲁塞尔圣米歇尔中学剧场,千余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观众们见证了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签约仪式,并一同观看了中国内蒙古歌舞团带来的“草原风情”歌舞表演。
中国内蒙古歌舞团的专场演出集中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蒙古族艺术,其中长调和呼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演奏和内蒙古舞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演出的演员阵容强大,有蜚声海内外的音乐家布仁巴雅尔、乌日娜、乌兰图雅、朝克吉勒图,青年舞蹈家李德戈景、高敏、萨切荣贵、金妮娜、苏雅、娜沁等。激昂的马头琴经典名曲《万马奔腾》、脍炙人口的草原歌曲《绿色草地》、悠远的长调《褐色的鹰》、雄浑的呼麦《英雄赞》、热情明快的蒙古族舞蹈《祝福》等极具蒙古族特色的文艺表现形式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期间,多项中欧双边文化、艺术和人文交流活动同时进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赵实应邀与欧盟教育与文化总司总司长马尔婷·雷切茨会谈,探讨了进一步扩大中欧人文交流的愿景,将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与“2018欧洲文化遗产年”推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中国著名书法家陈洪武在欧洲记者俱乐部举办“陈洪武书法大师讲座”。“美丽的内蒙古”风俗民情摄影展在布鲁塞尔圣米歇尔中学剧场举办,80幅图片集中展现了内蒙古自治区民生变迁、自然风光,以及蒙古族和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欧盟官员和普通民众。
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于2015年首次举办,艺术节组委会2016年在布鲁塞尔正式注册成立,建立起中欧文化艺术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三年多来,艺术节将中国书画、绘画、音乐、舞蹈、摄影和动漫等文化精品在欧盟机构集中展示,通过传统艺术的形式,展现出当代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成就和当代中国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已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充实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内涵,为中欧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共同创建创造繁荣、和谐与幸福的美好未来搭建了一座友谊之侨。
(本报布鲁塞尔5月20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