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刘景泉 张健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7日 11版)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并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党始终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指出,“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并指出“科学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特别指出“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成果,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

     

        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内在规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必须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国家发展和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为此要在学术领域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邓小平同志重申“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否则思想要僵死起来。针对那些偏离正确方向的所谓“争鸣”,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胡锦涛同志指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

     

        对于新形势下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倡创新、鼓励探索,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待学术问题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形成人人追求真理、探寻真知的浓厚学术氛围。

     

    坚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形成鲜明的特色、风格、气派,是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熟的标志。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时,就高度重视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形式的问题。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从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到构筑特征鲜明、结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再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党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构建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而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还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坚持建设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强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早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仅仅有拿枪的军队还不够,还要有文化的军队。新中国成立后,他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理论队伍建设,提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对知识分子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为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

     

        这些基本经验,启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既要抓繁荣发展,又要抓引导管理;既要从体系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又要从队伍上重视培养造就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理论工作者,从而不断提高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景泉 张健 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