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4日 星期日

    “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

    作者:本报记者 谢文整理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4日 08版)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上的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古城遗址。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列吉斯坦广场建筑群。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我愿意出生在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他所说的地点,也就是今天的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一带。这里位于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最大交汇点之一,是汤因比心目中文化汇聚的福地。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的关键词

     

        作为历史事实的丝绸之路出现于2000多年前。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希腊风格银器皿,以及南粤国宫殿遗迹中发掘出来的石制希腊式梁柱,证实秦末汉初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诞生。郑和下西洋使连接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

     

        作为世界文明史的关键词,丝绸之路概念诞生于140年前的19世纪下半叶。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德国著名学者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1967年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

     

        在丝绸之路概念出现之前,欧洲有一个“寻找中国”的认知过程。古希腊人以“赛尔”(Ser)也就是汉语的“丝”来称呼丝绸,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记录了一条由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通往“赛里斯国”的商路。汉朝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方文献中出现“丝绸”一词的频率增加了。13世纪之后,随着蒙古人的西征,西方更多人来到中国,并将他们的见闻带回欧洲,尤其是《马可·波罗游记》震动了欧洲,使欧洲人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富庶的大国。明代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也致力于求证“赛里斯国”。

     

        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人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丝绸之路之所以是世界文明史的关键词,在于这是人类诸多文明展示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人类诸多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交流的共有路径。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与规模造就了驼铃声声、马嘶相闻、舟楫相望的景象,国家、民族、单一区域等社会组织打破藩篱,互通有无,友好交往,书写了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仅仅在于货品的流通,更在于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人们将各自的文化,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就像地球的血液系统,以陆路交通为静脉,以海洋交通为动脉,联通无数毛细血管,把从丝绸到瓷器、从动物到植物、从食物到语言等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必需品,犹如营养物质一般交换到地球各个部位。丝绸之路也像蚕茧和丝绸,其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相互影响,犹如无数细丝,相互缠绕,把简单的部落体制、单一民族体制和国家体制编织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杂结构。

     

    “一带一路”是丝路文明的回归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成百上千的合作项目证明了文明交流互鉴这样一条历史规律:从全球化的传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程势不可挡。在“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文明最新交流互鉴进程已经大大展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彰显了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世界提供最大的公共产品——和平交往的政治空间和共同繁荣的价值目标、文明交流的安全模式和文明互鉴的发展平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明扩张伴随着其经济技术与政治、文化、习俗、宗教等对原有文化生态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和摧毁,代价巨大。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华文明“天下为公”的精神气质为主导,与某些跨国公司或少数利益集团把世界仅仅变成投资场所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带一路”是丝路文明的回归,它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再次呈现,文明的关系重新平等;它也促使人们更多地思考古老文明的现代意义,用传统的智慧去回应现代问题。“一带一路”是世界文明史的价值重现,它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动各国携手,共同缔造文明的丰富性。

     

        在丝路文明的语境下,“一带一路”并不是狭义的地域范围,而是全世界任何愿意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民族、社群的共同发展平台。在文明交流的“一带一路”上,可以预见,人类将形成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铁路、公路、隧道、港口、电网、管道、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建设,同时,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潮流也将变得更加蔚为壮观。

     

        ●链接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这条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路网长约5000公里,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东起中国的汉唐首都长安/洛阳,西至中亚的七河流域。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直到公元16世纪仍在使用,路网连接起多种文明,大大便利了从贸易到科学知识、文化艺术的远距离交流。路网中的33处遗产点种类丰富,包括了不同帝国和卡汗王国的首都和宫殿建筑群、贸易点、佛教洞窟寺庙、古代商路、驿站、关口、灯塔、部分长城、防御工事、坟墓和宗教建筑等。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

     

        撒马尔罕城处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位于泽拉夫善河山谷的大型绿洲之中,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大熔炉,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十字路口。撒马尔罕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古代时被称为阿夫拉西亚卜,在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的帖木儿王朝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该城的建筑和城市景观是伊斯兰文化创意的杰作。

     

        (本文由本报记者谢文根据《文明》杂志2017年5-6月刊《“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相关内容编辑整理,图片由《文明》杂志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