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是第106个国际护士节,也是我国350.7万名护士的节日。这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队伍,注册数量正在以每年约26万的数量增长,目前已占我国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2%,较2010年增长了71.2%。根据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11月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到2020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445万人,要比目前增长近90万人。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尽管护理队伍在迅速壮大,但在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的当下,白衣天使们每天都时刻面对高强度、高风险工作的考验。
老瓶颈:
数量紧缺且性别比例失衡
在护理岗位上奔忙了31年的沙丽艳,同时担任着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和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的职务。
“在已拥有了1590名护士、医护比达到1:1.64的情况下,我们这家综合性三甲医院仍面临着护士紧缺的压力。”沙丽艳坦言,相对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她们的人员已经算相对充足了,但工作强度仍然过大,尤其是重症监护室、急诊科、手术室等特殊科室的护士们。
事实上,护士数量紧缺是全球普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护士队伍短缺是一个共同面临的挑战。”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告诉记者。
为什么护士这么短缺?“首先是由于百姓的健康需求在提升、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加速,还有我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急性期的诊疗转变到慢性期照顾等原因,这都需要大量护士提供护理服务。”郭燕红分析,第二个原因是护士岗位对学历和继续教育的要求较高,加之工作既有风险又非常辛苦,特别是要在医院提供24小时日夜连续的护理服务,这种工作模式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攻读护理专业或中途离职。而在急诊和精神科等科室,男性护士尤其紧缺。
新课题:
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何拓宽护理服务领域,是白衣天使们面对的新课题。
在沙丽艳看来,护理学科正在从关注医疗行业的发展转化到在大健康体系中承担主要责任,护士是应对社会老龄化、重塑公共卫生系统形象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全民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规划》指出,大力推进老年护理是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主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有的地区和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逐渐延伸至社区和家庭,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老年护理、慢病管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服务。”郭燕红非常认可这种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快社区护理发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
《规划》还指出,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逐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保障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基层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联系,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建立预约就诊、紧急救治的“绿色通道”,提高医疗效率,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吸引力:
拓展护士职业发展空间
随着百姓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对护士学历、护理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日提高,白衣天使们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通过创新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已刻不容缓。沙丽艳举例说,在护士晋级政策方面,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县、市级医院的护士一般有单独的护士序列,但是作为大学附属医院,护士的晋升条件经常与医生一样,护士可能很难达到相应条件,建议护理可以设置符合职业特点的晋升序列。
除了职业发展之外,岗位吸引力还包括薪酬、激励机制、就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因素。《规划》明确指出,要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建立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与护士的薪酬分配、晋升晋级等结合以拓宽护士职业发展空间。
“在教育培训、薪酬待遇、护理价格、职业发展等各方面都需要给予政策支持,要把原来护士按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使得护士同岗、同薪、同待遇,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使护士的收入分配与其工作量、工作技术含量、患者的满意度、患者转归相关联。”郭燕红表示,要让患者满意,首先要让护士满意,让护士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一直奉献着的白衣天使们,同样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据郭燕红介绍,国家卫计委已经会同相关部门起草了《促进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
(本报北京5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