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经开通运营的亚吉铁路到即将通车的蒙内铁路,从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到遍及东北亚、中亚等地的跨境通信光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央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出一张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央企业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沿线国家项目取得哪些进展?未来还将有怎样的布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携六家央企负责人在8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一一道来。
央企“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交建在“一带一路”沿线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桥梁、95个深水泊位、10座机场;“中车制造”已遍及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运行着中车产品;中国石油去年在“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的油气权益产量近6000万吨,占全部海外总产量的八成……这些成绩单,是中央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注解。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三年多来,累计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参股、投资,或者和相关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了总计1676个项目,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肖亚庆表示。
三年多来,中央企业的基建步伐已遍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方面面。高铁“走出去”方面,除了广为人知的亚吉、蒙内、雅万等铁路线,中老(中国至老挝)等铁路已开工建设,中泰(中国至泰国)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公路方面,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等项目给当地交通带来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通信网络方面,中国移动率先在巴基斯坦开通4G无线宽带服务;跨境海底光缆、陆地光缆等大容量高速度通信设施打造了全方位的通信网络联通体系。
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60多个能源项目、油气合作项目,带动了当地资源开发和能源建设。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的燃气输送管线等有效地解决了油气资源输出难的问题。此外,中央企业还承建了一批电站和电网,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由国机集团等央企投资建设的中白(中国与白俄罗斯)工业园一期起步区日前建成,首批9家企业已经入驻,今年6月中白商贸物流园也将完工。近年来,中央企业加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有力推动了所在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唱响“融”字主旋律
在苏丹37区,一个被普遍认为“没有希望”的勘探禁区,中国石油运用多年积累的勘探理论,发现了储量达5亿吨的法鲁杰油田;中国交建仅在蒙内铁路建设中就为当地居民打了100多口深水井;国家电网公司境外项目员工的本地化率高达97%……除了项目,中央企业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了技术、就业、文化以及一个诚信、守法、负责、绿色的央企形象,成为人才的孵化器、产业的推进器和社区的好邻居。
据了解,中央企业目前海外分支机构38.4万名员工中,85%是本地员工,不少企业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0%以上。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间接带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当地就业。中央企业还十分注重加强对当地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央企在非洲国家修建铁路过程中培训了16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依托中国高校,一些央企资助项目所在国的员工来到中国留学深造,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才的技术水平。
据悉,蒙内铁路建成后预计将对肯尼亚GDP的贡献率超过两个百分点。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控股的阿克纠宾公司,纳税额占当地税收的70%。肖亚庆指出,中央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使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使当地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央企自身的国际化进程,企业更加熟悉当地的法律、政策和人文环境,增加了国际化经验,推动了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
修公路时专门为野生动物留出通道;电站环保标准高于世界银行统一标准;积极为所在国建设医院、学校……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严格遵守国际通行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造福当地人民。
“一带一路”是筑梦之路,是共享之路。在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化龙看来,“一带一路”顺利推进和实施的关键就是“怎么融进去”,项目建设要融进当地人民的生活,真正做到民心相通、文化融通、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一带一路”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总目标。
“走出去”整体风险可控
肖亚庆表示,“十三五”期间,国资委将引导央企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重点进行推进,同时将为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包括政策的支持、考核的支持以及做好风险管理等。
过去的三年对“一带一路”建设来说还只是一个开端。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年均投资增长率为15%,年均销售收入增长率为4.5%。“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展开,央企投资项目的不断落地,以及和当地企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投资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拓展的过程。”肖亚庆表示。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责任。任何一项投资都会有风险,海外投资也不例外。对此,肖亚庆坦承“央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交了不少学费,但总体上是很好的,一年比一年有所进步,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他表示,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央企国际化的时间很短、经验不足,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通过与世界领先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有效规避风险。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有规划的,不是盲目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长期发展的指南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央企的风险防控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