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村头一口老井。
井台的青石光幽幽、粗粝粝。毛茸茸的井绳,钩着水桶,颤悠悠地卸下去。水桶浮在水面,不肯下沉。猛用力,井绳一抖,水桶倒栽葱,翻个筋斗,呛满水。往上提,沉甸甸,勒得手疼。他咬着牙,握紧井绳,用尽洪荒之力,小心翼翼地提上井台。
村街瘦瘦的,沟沟坎坎,歪歪斜斜。下雨了,路上挤满白白胖胖的水泡,呼喊着,雀跃着,嬉嬉闹闹地向东奔去。
村东是一片枣林。暮春里,黄灿灿,雾腾腾,氤氤氲氲,宛若一片燃烧的火焰。每一个枝条上,缀满嫩绿的新叶,羞羞的,颤颤的,明眸皓齿,流盼娇喘。最是叶柄上米粒大小的细碎黄花,像一只只小手,像一个个嘴巴,在风中摇曳着,喘息着,嗡嗡嗡,嘤嘤嘤。于是,整个小村,都香起来了,都成了枣花的臣民。
上学了,和张明美、章鸿福等小伙伴一起,坐在破旧的教室里,听老师讲那稀奇的事情,眼里和心底闪烁着明明暗暗的惊喜和迷惘。放学了,饿得满眼晃荡。钻进枣林,偷偷吃几颗青枣。肠胃登时有了支撑,手脚立时有了力量。
枣林旁边,是一个池塘,清水盈盈。夏天里,他常常光着屁股,在里面游泳,躺在水面上,挺着白肚皮。仿佛这就是他的大海,他的世界,他的快乐。
一天,粗糠吃多了,拉不出屎来,疼得躺在地上直打滚儿。街上的万医生跑过来,焦急地揉着,又用手指抠肛门。第二天,他去送治疗费,万医生摸着他的头,又把钱塞回他的手里……
这些,都是他的早年生活,永恒记忆!
他的小村,名叫万庄,位于河北省临西县东南角,与山东省搭界。
和所有胡子里长满故事的农村一样,万庄村的空气里也飘浮着许多传说:廉颇驻兵、乾隆摇鞍等等。是真是假,不好说。但贫穷,是真实的;美好,也是真实的。
1953年7月,他就落生于此。
高中毕业,王殿明揣着饥饿,满眼迷茫,离开了小村……
一晃三十年!
这期间,王殿明始终在位于石家庄市的北京军区军医学校服役。班长、副排长、收发员、保密员、通讯技师、军需科长、军务处处长,直到上校军官。无论啥岗位,都是顶呱呱。
有一个战友,家境贫寒,父母多病。他每月偷偷地寄钱。战友纳闷,直到两年后,才“抓”到原形。他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陆续资助36名贫困学生。一沓沓汇款单,加起来,5.6万元。
1998年,部队集资建房,分配他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宅,需要5万元。他拿不出来,只好借款4.3万。
妻子总埋怨他傻蛋,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大头兵。女儿呢,笑一笑说,爸爸的颜色,是赤红的。
转眼之间,年近半百,准备离岗。
组织和社会,没有亏待自己啊。儿时的伙伴,有生病的,有去世的,大都生活在困窘中。而自己呢,虽然没有升官,没有发财,但一个农村苦娃子,也算成功,也算圆满。坦坦荡荡,健健壮壮,落下一具好身体,一片好人缘。
想到这里,他点燃一支烟,神仙般眯眯地笑了。
人生不过如此。虽有小遗憾,却也知足矣。
王殿明的发财,简直是一个传奇!
1999年,他正式离职,恋恋不舍地摘下了军衔、帽徽。那些日子,他一直在想,退休了,干些什么呢。
当时,各类民办高校大热,国家号召民营资本介入。
他没有钱,但有朋友,有胆气,有眼光。于是,捷足先登,借款40万,下海经商。
商海滔滔,商机无限。他用真诚、胆略和汗水为刀剑,为钥匙,居然凿通了一条条路,打开了一扇扇门。在部队没有实现的将军梦,居然在商场实现了。
他与5所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建公寓,造校舍,承包物业。
奋斗几年,竟然挣下数千万资产。
他的钱,来的是不是太容易了?
有时候,他也想,自己是不是一个投机分子?
但,又是合法的。
只能说,他是一个幸运者!
不管怎么样,聪明人、勤劳人、厚道人王殿明,从社会上,从商海里,特别幸运又合法合理地捞取了一大桶黄金,成为一个富人。
下面的问题,他应该如何消费这“一大桶黄金”呢?
有着足够的退休金,有着足以温暖的住房,唯一的女儿已留学海外。自己的未来生活,怎样安排?
他最初的设想,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设想,就是购别墅、买豪车、观美景,安安静静地行乐。
是啊,吃苦大半生,应该好好享受享受了。
第二个设想,就是办企业,开公司,钱生钱,利滚利,当大企业家、大老板,坐视巨大财富的来来往往。
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愿景。
一天夜里,他梦见了童年,梦见了小村。那口水井,那片枣林,那片池塘……
离开故乡,已经30多年了。
改革开放之后,小村的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但仍是贫穷。路,还是儿时的坑坑洼洼;学校,依然如故;村集体,连一个办公场所也没有。不大的村庄,却流浪着30多条光棍。
2004年,他开始向家乡无偿投资。
村头的水井早已消失,村民们长年饮用浅层井水,浑浑黄黄,十几个村民身患癌症。他叹一口气,投资30万,打一眼深水井。又铺设自来水管,通往家家户户。他通过大喇叭,向父老乡亲宣布:用水用电,永远免费!
村街,还是儿时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他投资27万,全部硬化。于是,白净净的水泥路面,变成了一张张微笑的脸。
村民没有集中聚会的场所,开会是露天,电影是露天,看戏也是露天。下雨天、刮风天、大冬天怎么办呢?他投资680万,建造一个大礼堂,既可开会,又可娱乐。县城里也没有如此高档的设施啊,于是,县委机关开会,也常常前来借用。
游泳,是内陆干旱乡村的梦想。看着终生也没有触摸过泳池的父老乡亲,他忽发奇想。城里泳池的标准面积是25×50米,而他的建造面积是35×85米。于是,小村的夏天,成为一个欢乐的世界。
村两委办公室、学校、广场、养老院等等,一个个全建立起来了。
几年之内,他在村里的投入,接近2000万元。
村人暗暗庆幸,称叹小村出了一个好儿子!
直到有一天,村民们联合找他,希望再修一座庙。
他心底一怔。霎时间,他明白了什么。
他的故乡,也与外界一样,是一个小社会啊,风气混浊,问题多多。有户人家,婆媳不和,媳妇拒绝赡养公婆,法院调解不下,纷争不休。上访、赌博、酗酒、打架,甚至偷盗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乡村失去了重心,失去了和谐?
于是,他决定调整投资方向。
枣林还在,那是小村的根和魂。
枣树,与小村的深厚情缘,更在于它的实用性。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而且,枣树生命力顽强,抗旱涝,耐苦瘠,即使灾荒年,庄稼绝收,它也能如常结果,从青枣开始,便可续人饥肠。而它的枝干,更是钢筋铁骨,可做切菜板、擀面杖、蒜臼、棒槌、木梳、筷子等等,全方位地陪伴人们的生活。
哦,童年的枣树,祖先的枣林。王殿明决心善待每一棵枣树,像老人一样精心养护。他要把这片枣林打造成一个园林,里面刻写一块块石碑,叙述小村的历史……
枣林旁边的水塘,是他小时候游泳的地方,现在早已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坑,臭气熏天,蚊蝇滋生。
他更是下定决心,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纯正的文化场所,一个优美的宫苑。
这些年,他在创业中,深深折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孔子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著名思想,便是“和为贵”。
“和”是什么?
《易经》六十四卦中,首卦为“乾”。文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其意为天道变化中,万物各自遵循着自然生长的规律,保持着合和的关系。《易经》又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四书》在其核心篇章《中庸》中进一步阐述:“和”就是符合法度常理,就是天下皆可通行的普遍原则。
《论语》在此基础上,更把“和为贵”提升为治国安邦的道行准则。
“和”首先是稳定,而后是发展,且是稳健、和谐地发展。这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是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
历史曲曲折折,但中华民族“和”的基因,从未变异!
王殿明再次投资1800万元,对这个垃圾场进行彻底改造:重新开挖池塘;围绕水塘,建造一个主题鲜明的“和文化”公园,把孔子、孟子、荀子等数十位中华传统文化名人和中华传统二十四孝人物,一一塑像,进行立体地介绍。
圣哲先贤们的一双双眼睛,看着小村,看着大家,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在一个无形的世界里,王殿明进行着精密的建构。
小村偏僻,人流静滞。他与周围村庄联络商议,在本村设立固定集市。开市之前,他重金请来豫剧名角,连唱十台大戏。三里五乡,万人涌动。从此,每月逢四九,全村开集市。贸易流通了,观念苏醒了……
村里有个孩子安兴旗,高考落榜后,由于家境困难,考学无望,便找到王殿明,希望打工。在谈话中,王殿明感觉孩子基础不错,便赠他5000元,嘱咐复读,再次高考。第二年,安兴旗果然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但每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又需1万多元。王殿明异常高兴,欣然负担。
为了挖掘小村历史,他聘请本县文化名宿,先后编写五本图书:《万庄村志》《万庄村史》《万庄故事》《万庄与临西》和《和之韵》,并正规出版,赠送各家各户。
与此同时,他在村里还设立“和文化”节,每年进行“十大和谐家庭”评选……
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更是乡村和谐的基础。几年来,王殿明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大的投入。
2009年11月,他立足小村,开始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活动:联合中国社科院伦理学会、国际儒学会、全国多所高校和多家媒体,举办中华“新二十四孝”评选。
中国古二十四孝,系元代郭居敬辑录宋代之前的孝亲故事,绘制成图,已经流传数百年。那么,在当下细细碎碎却又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更有时代性的孝亲故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一年之内,评委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30余省市的共1万多份案例。
为了评选出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新二十四孝,一年多的海选,王殿明上山下乡,足迹遍布海内外,一一登门拜访,盛情慰问,邀请出席。
2010年11月12日,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中华“新二十四孝”评选颁奖典礼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者讲述了各自的孝行故事:行孝上班两不误的白衣天使邓桂芳;五十年侍奉四老、四个儿子承接家风的王松梅;为救肝衰竭父亲、毅然捐出60%肝脏的台湾大学生黄致豪……
而后,他又投资1000万,在万庄建造“中国孝道园”,将中华“新二十四孝”全部雕塑。精致典雅的“中国孝道园”里,流水潺潺,花香袅袅,熏染着空气,熏染着人心。
几年来,王殿明在故乡的累计投入,超过6000万。
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迅速蝶变为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殿明的目标明确而坚定: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
平时,王殿明最喜欢在那片枣林里散步。
六月中旬,枣花落尽,根蒂部便会长出青胎。
夏天里,毒毒的日头下,这些小精灵们光着头,祼着身,顶着阳光,进行着最剧烈,最彻底的光合作用,把阳光、水、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和自家祖传的独特配方,发酵、发酵,酿成甜蜜的液汁。而同时,身体也在日日夜夜地膨胀着,今天像绿豆,明天像豌豆,后天便是珊瑚大小了。
夜夜秋风起,涂黄又涂红。枣儿们成熟了,沉默了,定格为一枚枚赤红的椭圆,恰似一张张村民的脸庞,像父亲的渴望,像母亲的欣慰,像新娘的羞涩,像童子的笑靥,像醉汉的狂癫。
八月十五枣落竿。这些日子里,家家像过节,大人小孩子们挥舞着长长的竹竿,在树上扑打。枣子们“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像乒乓球,在地球上来回蹦跳着。间或砸到孩童的头顶上,溅起一声声惊叫,一阵阵嬉笑……
每每看着这些,王殿明的脸,便也笑成了一枚红枣。
小村的富裕与和谐,也在悄悄地发酵、成熟。
100多名村民在文化园林里服务和打工,不仅营造美丽,还可以领取工资。这其中,包括他儿时的伙伴张明美、章鸿福。当然也有他的新朋友,那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安兴旗……
当年的万医生去世了,他的后人万文礼继续开办诊所。小伙子刚刚三十岁,不仅医术有家学,还喜欢收藏金石。在王殿明的影响和支持下,办起了一个家庭收藏馆。
还有几户村民,办起了孝道馆、书画社……
那一对多年失和的婆媳,早已和好如初。
30多条光棍,正在陆续脱单成双。
村里一位女青年,失恋后,几度自杀。走进枣林,静坐两天,醒悟人生,欣然回归生活……
几年来,万庄村再没有上访,更没有刑事案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虽然其乐融融,但在不少人眼里,他仍是一个另类。
他的妻子,似乎也不太理解,总说他太傻了,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惟一的女儿,在美国,常常让他过去,并试图劝他适应美国的价值观。父女两人,常常隔空舌战。
他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道路,老百姓看得清。
后来,他坚持让女儿回国。女儿回到深圳后,要买房。他只给首付,别的让她自己挣。
他是一个细心的文化人,又是一个粗心的乡巴佬。
他只喜欢穿带襻纽的中式服装,一件几十元的衬衣,便能对付一个夏天;一双手工的粗布鞋,就可趟过整个冬天。他吃不惯宴席,从不去歌厅,只喜欢萝卜馒头玉米粥。而他最香甜的睡眠,是在故乡的老房子。
他,终究是乡村的儿子!
而,乡村的儿子,有什么不好呢?
他有着和谐的心境,枣树般的身板。虽已六十四岁,却没有白发,没有花眼,走起路来,踩得地球咚咚直响;吃起饭来,嚼得黑豆咔咔爆裂。
是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以全身之财、倾心之情,在痴痴地酿造着乡村的芳香,滋润着乡村的心灵。
这些年,王殿明的追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他当选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并先后荣获“CCTV2008新农村建设杰出贡献奖”、“2013年和谐中国年度人物”和“2016年感动河北人物”等奖项和称号……
村头的池塘,又恢复了儿时的模样,一池清涟。池边绿柳依依,池内蓝天白云。
池塘里的鱼儿,红红黑黑,硕硕壮壮,每天在欢快地游乐。方才还似一群散乱的星斗,转眼间,便组成了一个天然的、浑圆的太极图。
热烈而和谐,曼妙而精壮!
那是自然,那是天道。
那是他的梦。
他的乡村梦,他的中国梦!
(作者:李春雷 系国家一级作家,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木棉花开》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