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让群众不再因病致贫

    ——安徽泗县精准实施健康脱贫工程记事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5日 04版)

        凭着一张身份证,贫困户就可以到医院看病就诊;在偏远的乡村,村民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医生的上门服务……近日,记者在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安徽泗县采访,耳闻目睹了这个县在精准实施健康脱贫工程之后,涌现出的新鲜事。

     

        “没有健康,贫困人口不可能摆脱贫困奔小康。”泗县县委书记张志强告诉记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58.89%。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健康脱贫。

     

    织网兜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

     

        1个多月前,泗县大李村的村民一见面,都会聊起“史计策不拄拐杖啦!”今年51岁的史计策,因为股骨头坏死没钱做手术,常年拄拐生活。今年2月,按照县里健康脱贫政策,史计策在县人民医院成功进行了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费一共花了74097元,我个人没花一分钱。”史计策逢人就说,“健康脱贫工程就是好!”

     

        健康脱贫,首先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泗县卫计委主任曹飞介绍,按照省市健康脱贫政策,泗县把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相关政策织成健康脱贫网,并对通过摸底确定的贫困人口剩余的合规医疗费用全部实行“兜底”保障。史计策的手术费,就是在新农合支付和民政救助之后,剩余部分由财政解决的。曹飞介绍,为解决贫困人口“看不起病”问题,泗县拓展了医疗保障范围,针对疑难杂症产生的特殊治疗费用,以及因第三方责任且无赔偿能力等医保政策之外的特殊医疗费用进行救助,实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无缝隙、全覆盖,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再恢复一段时间,就可以做小生意了!”扔掉了拐杖的史计策,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在泗县,像史计策这样受益于健康脱贫工程的贫困群众已经数以万计。

     

    整合资源,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

     

        “短信你们不是看到了吗?以后就别担心我们的身体了。”草沟镇瓦韩村咬王庄王杨周夫妇,都60多岁了,一个患高血压病,一个患糖尿病,在外务工的孩子总是放心不下他们。前不久,老两口签约了家庭医生,医生定期上门进行体检和健康生活指导服务,每次检查结束还将体检结果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在外地务工的儿女,既解决了科学治疗问题,也让孩子少了后顾之忧。

     

        “政府出资签约家庭医生,努力让贫困群众能够看得好病。”曹飞说,作为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泗县有贫困人口5.1万多人。为解决好贫困群众的健康问题,泗县不仅在硬件上整合资源,通过与大医院共建医联体、实施县乡医疗机构“结对助医”,构建县级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级为“网底”的健康扶贫网络,还创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方式方法。依托县医院、中医院成立县级专家团队,每个团队由内、外、妇、儿、护、公卫等各个方面的专家组成,包保联系一个乡镇;依托乡镇卫生院成立乡级专家团队,包保联系一个村,配合乡村医生开展签约服务,形成“宝塔式”的服务模式。县财政出资为每名贫困群众代付签约服务费用,由县乡服务团队和一名乡村医生包保联系,村卫生室配备健康直通车,为贫困群众提供健康指导、疾病咨询、预约挂号、上门随访等服务。

     

    健康生活,让贫困群众少生疾病

     

        “现在生活改善了,大鱼大肉要少吃点,建议大家每天多走走路!”在泗城镇三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讲座上,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给大家讲健康知识。在泗县贫困乡村,这样的讲座,已经举办了340多场。

     

        “健康脱贫,不仅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泗县县长王法立告诉记者,在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强化健康推进,解决“少生病、不生病”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义诊活动、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健康档案、健康广场、健康小屋……在泗县贫困农村,随处可见县卫生计生部门组织的健康脱贫工作“村村到”活动,不仅讲授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慢性病预防知识,还宣传了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生活习惯。

     

        在泗县的乡村公路上,配备了血压仪、心电图、血糖仪一体机的健康服务车,就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在65个贫困村里,可以让贫困群众自助进行简单体检的健康小屋,就是醒目的地标……这一切都在提醒大家:有健康,才有小康。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