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米芾书法全集》、山水写意的飘逸丝巾、从民间刺绣转化的精美饰品、中国极简美学的餐具家具等创意产品——第12届浙江义乌文交会“∞”展区中,以无限符号为灵感,展示了来自“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中67名设计师的210件作品。这些实用、时尚的作品,凝结着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新理念,浓缩着“双创”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新成果。
从草根设计师到国家人才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没上过名校,但现在却能为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师曹小兰很感恩能入选“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使自己的设计功力得以提升,命运也得以改变。
像曹小兰一样,3年来,有1800多名设计师受益于“双创”人才扶持计划,面对面与教科书上出现的设计名家一起交流,能够深入调研设计企业积累第一手的经典案例和设计思想,从草根设计师变为国家培养的“双创”人才。
“‘双创’人才扶持计划,是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组织实施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扶持培养一大批青年设计人才,为文化产业创业创意积蓄青春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院长周庆富谈起2014年启动“双创”人才扶持计划的初心和成果。3年来,通过义乌文交会、苏州创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平台,面向全国征集青年创意设计作品9800余件,筛选出“入库”创业创意人才1808人;已有137件作品成功转化为产品,年平均产值1.26亿元。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引擎,也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而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才。”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认为,“双创”人才扶持计划抓住了关键点,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助力创意设计从“作品”到“产品”的跨越,是培养跨界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没有止步于故宫“宫门”箱包的“爆款”设计,曹小兰一方面继续在“宫门”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通过在江南的采风,又从民间文化中找到灵感,为这次义乌文交会的展览带来了“精神饰界——神游”首饰和“年年有余”餐具两款设计作品。这两款设计,从创意到成品,从材质到工艺,都有“双创”人才扶持班同学微信群中给出的诸多建议,曹小兰形容自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来自师生们的智慧,她深深地体会到这个“双创”班上志同道合的师生将是伴随她设计生涯中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和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主要承担“扶持计划”实施的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韩小燕主任介绍,“双创”人才班,不同于学历教育,要有效促进创业创新,主要采用座谈、沙龙等多种互动形式,并引入实地调研讨论和案例分享,让青年设计师们能充分跨界交流,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双创”人才班上的同学们迅速产生融合反应,找到了商机。韩小燕认为,这几期“双创”人才班与别的培训不一样,要能连通课堂与市场。之所以选择义乌文交会就是为了让“扶持计划人才库”所集聚的设计师资源与义乌的制造业资源对接,既推动了双创计划人才创意成果的转化,又能提高制造业的价值含量。
从政府引领到市场跟进
“双创”人才扶持计划代表了政府的态度,向全社会发出“加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明确信号,体现了政府的引领作用。据了解,各地文化行政部门配合“扶持计划”也采取了具体措施,江苏、青海、宁夏文化厅等积极推荐本地优秀设计人才申报,湖南、广西等地组织文创设计大赛。
“仅有政府的引领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跟进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曾辉希望,“双创”人才扶持计划的1800多个设计师像“火种”一样,分散到各地,让“融合”能够落地、能够推出有影响力的产品,最终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燎原之势。尤其要通过设计师经纪、设计师版权交易平台等市场手段,发掘和培育更多具有创业创意能力的设计师,进一步释放设计界的创新活力。
周庆富表示,“双创”人才扶持计划将重点与市场结合,推进项目推介、创业辅导等扶持环节,帮助好的创意设计转化为新产品,更好地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的设计服务,为优秀设计人才创业就业提供市场新蓝海。
(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