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青年·当代大学生奋斗群像】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行走在创新创业的第一线,或坚守在科研学术的最前沿,或早早担负起孝老爱亲的责任,或奋斗在社会实践的路上……他们昂扬向上,拼搏奋进;他们不忘初心,热情阳光;他们坚持奋斗,追求梦想——他们是第十二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只有总是能管理好自我的人,才能总是承担起责任,人生的历练没有尽头。”当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经济专业2014级本科生黄健栓说出这番话时,我们依稀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胸怀与担当,“当达到了以前所认为的那个最好的自己之后,就会被更好的自己所吸引。这种不断的自我超越,逐渐让自己卓越起来;当自己更好以后,才能更好地惠及他人甚至这个世界。”
“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
“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是记者在采访第十二届大学生年度人物代表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曾参与福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一项、校级创新训练计划两项、经济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重点课题一项,在国家级CN刊物上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2篇、在省级CN刊物上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2篇……看看这些成绩,很难想象这全部是由一名本科生所取得的。不错,这些成绩正属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丁中贤。然而,不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丁中贤的心中,踏实学习永远是第一要务。
与丁中贤一起获得学术科研类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是来自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的2012级直博生司龙龙。这个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干干净净、略带腼腆的大男孩,每周7天、每天10余个小时的科研工作是生活的常态。2016年12月,司龙龙以基因密码子拓展为依托,选择流感病毒为切入点,发明了一种可以控制病毒复制从而将病毒转化成疫苗的技术,并在导师周德敏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一技术不仅操作简单、制备容易,而且减轻了对病毒生物学知识的依赖,并适用于几乎所有病毒,从而颠覆了研发病毒疫苗的手段。
“那些艰辛和坎坷让我飞速成长”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日渐高涨的今天,从本科阶段便开始创业者越来越多,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2013级本科生刘皓帆便是其中一位。这位眉清目秀的小姑娘,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国家级金奖得主。由她牵头展开的“周末圆梦大学”公益创业,四年间帮扶农民工子女4000余人,获得运营资金超过50万元。她与团队创立的车内行公司,目前估值已达4000万元。
当刘皓帆和同学们发现中国汽车后市场存在缺乏国产知名品牌、外资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等问题时,便开始着力解决一边是客户对4S店保养品质的追求,另一边又是“排队久、耗时长、费用高”的问题。
“初创企业很难,正是那些艰辛和坎坷让我飞速成长。”刘皓帆说,从市场调查、客户访谈,到推广方案的落地实施,在客户一次次的怀疑和拒绝中,她明白了什么是有志者事竟成;从租用场地、选购设备、购买办公用品等等“锱铢必较”的奔波与谈判中,她理解了什么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车内行平台已拥有2000万车主数据库、10万家汽车维修厂信息数据库以及阳光德众汽车零部件公司约10万个SKU汽车零部件及供应商数据库,公司在职员工46人。
同样在创业初期经历了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用于市场推广的专项经费、没有专属设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15级博士生万龙,如今其团队2016年的营收达1300余万元,公司一期5000平方米智能制造基地已于2017年2月投产。
“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走出来的辉煌”
他以笔为戈,发青年之声,担任青年评论员,在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10余篇;他求学问道,攀学术之峰,斩获9项学业奖学金,累计超过5万元奖金,获得3项国家级、4项省级和20多项校院级奖项,多份调研成果被政府作为决策参考;他饮水思源,担时代之责,6年勤工助学资助贫困学子,带领团队前往山区支教,组建辅导少数民族学生的社团,为国家贫困县设计“健康扶贫”方案……这名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典范,便是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2013级本科生卜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像卜熙这样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强、社会实践多、思想品德优良的学子为数众多,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呼吸内科专业2014级硕士生王成弟也是这样一位。他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同时热心社会工作和公益实践。“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走出来的辉煌”,王成弟的话代表了很多学子的心声。
爱是内心指引前行的明灯
“阳光依然,有家就有爱。”笑盈盈的西北工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生孙玉晴,为我们勾画出了这样一幅画卷:带着78岁的养母上学,无畏坎坷,进取向上,从一名专科生成为一名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孙玉晴看来,养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为了更好地照顾养母,研究生开学之初,她就把养母接到学校和她一起上学。她说,也许困难,也许路远,但爱却是内心指引前行的明灯。
木纳瓦尔·木沙也一直坚持用爱做明灯,指引方向。2015年1月,当这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专业2014级本科生第一次在新疆巴州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支教时,她便发现,偏远的地理位置常常让普通话水平低的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得到更好的学习资源。从那以后,她立志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普通话,也是从那以后,她便开始了多次在新疆地区的支教活动。同时,她所创立的喀热宛支教团队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在接下来的3年内,我将继续在提高南疆群众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带领南疆青年们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队伍中。从根本上解决语言问题进而解决南疆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青年创业,为南疆的经济发展作贡献。”木纳瓦尔·木沙如是说。
(本报记者 杜冰)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