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出版业普遍陷入微利和亏损的困局。面对外部市场竞争加剧和内部体制机制不活、管理效率不高的双重夹击,出版企业如何杀出一条血路?辽宁出版集团的做法是:坚守传统出版行业内容优势,融合创新数字化传播手段,以体制机制转变为保障,搭建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全方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集团全年出版重点图书477种,较上年增长20%,获得国家级奖项和重点项目入围63项,同比增长53%。当年销售5万册以上图书46种,9个项目入选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数量创历年最高水平。
出好书,辽宁出版的“立基之本”
全国每年有40多万种图书出版,没有自己的“拿手好菜”,何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推动选题内容精品化、装帧设计精致化、编校质量精细化、宣传营销精准化是辽宁出版集团2016年推出的四条铁令。
铁令要落实,必须激活制度保障体系。在内部,集团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选拔、轮岗中层干部70人,公开引进优秀人才65名,选送十佳编辑到国外培训交流,设立1000万元“图书开发基金”,支持精品出版。在外部,寻找外脑,从北京选聘34位国内一流专家和业界精英,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图书选题出谋划策。
作者是出版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集团树立“经营作者”理念,为杨仁恺、孙幼军、冰波、马勇4位知名作者建立了工作室,为秦文君、李国文、段立欣等20余位作者建立了官方推广网站。
杨仁恺先生2008年去世,然而,在集团腾出2万平方米办公大楼开设的“北方文化新谷”里,记者仍然见到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系统整理杨老的遗作,完整、立体规划书画鉴定图书产品线,打造文史图书经典品牌,人民社的编辑对此信心满满。
“互联网+”,传统产业升级的翅膀
自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小王子》至今,该书已被译成100多种语言,发行超5亿册。然而,记者在集团新书展柜见到的《小王子》却不同以往,它不仅还原了书中描写的场景,还配上了美妙音乐。读者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为小王子的玫瑰浇水,拔掉星球上疯狂生长的猴面包树,甚至还可以和小王子拍照。
“这是我们用AR技术出版的第一本童书。”科技社社长宋纯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AR版《小王子》仅仅上市一年,已经出版了法语、意大利语、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等18个语言版本。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风起云涌,电子阅读渐成时尚。辽宁出版集团牢牢把握这一机遇,“电子阅读不是窒息纸质书的毒药,而是促进出版业转型升级的翅膀”。辽宁出版集团加速从单一纸质图书向全媒体出版转型,从单一线下销售向线上、线下立体营销转型,从单一传统选题、编审校对等作业流程向结合市场需求、利用信息化工具生产加工转型。集团公开招聘一位总工程师和两位副总工程师,引进了10余名数字出版专才,成立了数字产业发展部,建立技术中心,促进内外部技术合作,培养自有技术团队。
“布老虎”是“中国文学图书第一品牌”,影响了几代人;2017年,由“布老虎”衍生的“小布老虎”带着虎啸重出江湖,数千小时的音频产品开始抢滩各大在线阅读平台;辽海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能力培养》,内有近万节微视频课程,读者扫描二维码、下载APP或登录网站,“掌上名师”立刻出现在读者面前。大耳娃魔法帝国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大耳娃”品牌幼教教材衍生,实现了由传统图书,到互动智能教材,最终落地建设数字体验馆的转型融合,成为集团试水泛娱乐产业的“领头羊”。
新业态,实体书店的华丽转身
沈阳青年公园对面,有幢粉色大楼,6年前曾是沈阳一个文化地标,服务过近两亿人次读者。2011年,这个叫做“北方图书城”的建筑因建设需要而被夷为平地。今年1月21日,该图书城的转型升级版——“北方新生活”在距原址不远处的地王国际大厦甫一亮相,即惊艳沈城,被誉为“承载了读者对文化殿堂的所有想象”。
“北方新生活”地王店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集合了近30万种图书、音像、文创百货、期刊等文化产品,引入了台创工场、本子一、九口山、悦木等770多个文化品牌,打造了7种不同风格的阅读区,营造了33处文化风景。
北方传媒总经理张东平说:“北方新生活”是发挥集团文化产业引领作用、示范作用的重要载体,对于突破实体书店经营困局,创新实体书店经营模式,提高实体书店经营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个时期以来,实体书店已被电子阅读和网上购书逼到了墙角,微利和亏损几乎成了书店的代名词。辽宁出版集团围绕“大出版、大发行、大教育、泛娱乐+文化金融、文创平台”,建立“4+2”产业立体格局,实体书店作为大发行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翼,迈上了发展快行道。2016年,北方图书城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文创产品与餐饮等新兴业态初见成效,实现销售收入1146万元,会员卡收入578万元,移动图书馆及培训收入115万元。
记者采访结束已近午夜,路过位于和平区中山路广州街81号的歌德书店,此时沈城已万籁俱寂,这座欧洲风格的百年建筑内依然灯火通明,轻柔的灯光轻轻地洒在大街小巷,整座城市都氤氲着书的芳香。
(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