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活"的文化遗产】
到过欧洲的人最大的感受是历史、文化遗迹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欧洲一些地区的教堂、修道院和其他古建筑受损情况严重,加之二战后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一些遗迹已坍塌,另外一些遗迹也日渐败落,亟待维修或重建。记者在欧洲各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国家对已废弃或濒临倒塌的遗迹重新设计施工,变废为宝,让古遗迹焕发青春。有些改造后的文化建筑甚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荷兰林堡省马斯特里赫特市老城区,有一座由教堂改造成的书店——萨莱西斯“教堂书店”。建于14世纪中叶的教堂曾是欧洲多明尼肯修会的宗教活动场所。法国大革命后,该地区被法军占领,教堂被用作军事防御工事或仓库,二战后还被改造成工厂和自行车存放处。2007年,荷兰梅尔克·热洛德设计所将教堂设计成一座现代化的书店。金属的大门被设计成一本敞开的“图书”,顾客拾级而上,经历了数百年时光,斑驳的教堂穹顶和残缺的壁画历历在目。一座行将废弃的老教堂就这样被改造成游客到马城必看的“文化景点”。
记者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采访时,印象最深的是“卡尔图雷斯蒂”书店。2015年,罗马尼亚Square One工作室利用布加勒斯特城区改造之机,将老城区19世纪的老建筑“卡尔图雷斯蒂”改造成一座现代化的书店。一个世纪以前,这座典雅庄严的建筑属于一位银行家,后因社会体制改变被充公改做百货商店。20世纪90年代,房产所有者约翰·克里斯维洛尼先生邀请Square One工作室改造大厦。通体单一白色的内部装饰将古罗马石柱之沧桑、浑厚与现代铁艺的弯曲、柔美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人置身旋动状态。书店被称为“光的旋转木马”,成为布加勒斯特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欧洲,高校也善于利用闲置或废弃的文化遗迹作为教学场所。在巴黎政治学院兰斯本科学院校区,校舍由兰斯市一座著名的修道院改造而成。从外表看,是一座“循规蹈矩”的中世纪修道院,但进入其中就会发现,修道院内部已被隔成一间间适合现代教学的教室,而小教堂则被改造成接待处。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唯一“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只不过今非昔比,学生所学的是现代科学知识,而非宗教神学。
记者了解到,西方国家对历史文化遗迹改造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即最大限度保持遗址的外貌不变,但可根据需要进行内部结构改造,如改造成书店、酒店、商务中心、大学校舍等。改建后的新址要专门制作介绍该遗迹的历史和文化标牌,讲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濒临坍塌或废弃的遗迹继续发挥实际作用,还可以让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