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作家队伍中农民作家日益活跃。他们以坚韧的创作态度、扎实的生活阅历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默默地向社会传达自己的声音,其创作成就已成为云南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53名农民作家的“春天”
据初步统计,云南全省大约有农民写作者500人,取得一定创作成绩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为200人。以楚雄州、大理州、昭通市为例,楚雄州有农民写作者160多人,大理州有农民写作者120人,昭通市有农民写作者50余人。
然而,多年来,这个独特的写作群体并没有受到应有的评价和关怀,大多数农民写作者由于地处偏远乡村,对中国文坛的现状和潮流缺乏了解。许多农民写作者连州市一级以上的笔会和培训班都没有参加过,他们缺乏引领,缺少交流,更缺少鼓励和扶持。基于这种状况,云南省作家协会经过为期半年的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对全省农民作家创作情况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征集作品,联系评论家,于今年春天在大理举办了首届农民作家作品研讨会暨文学创作培训班。
53名参加培训的农民作家代表中,有乡村干部、种植户、养殖户、果农、自主创业者、进城打工者、乡村祭司等,年龄最大的60岁,年龄最小的16岁。他们中既有传统文学写作者,也有网络文学写作者,涉猎的创作门类多种多样,囊括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创作题材颇为广泛,关注现实、历史、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许多人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和诗集,一些农民写作者还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中国作家》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然而,对他们来说,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培训却是平生头一回,这个“春天”注定是久久难忘的。
“说农民作家不意味着降低对作品标准的要求,而是强调他们和土地的重要关系,强调他们独一无二的书写。”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在给农民作家授课时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农村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伦理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需要有志气、有理想、有作为的农民作家去书写。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认为,农民作家创作呈现多元化局面。“他们长期生活在广大农村,和土地血脉相连,和人民心心相依,他们的创作离不开辽阔的大地,也离不开火热的时代。他们的创作也和时代变迁一样呈现出多元的局面。”
农民作家胡海舟的故事
胡海舟在云南蒙自一个村子当果农,喜爱阅读、写作,常有文章在报刊发表。2012年,这个住在蒙自市文澜镇新房子村的农民看到“中国梦”的说法时,内心生出一种冲动:我要写100个家庭的梦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中国梦。
胡海舟在2013年开始动笔,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灯下写稿,一个家庭的故事有时要写几个晚上。2015年末,胡海舟写成了!捧着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书,胡海舟感觉自己的付出值了。如今,这本名为《百个家庭梦想的故事》的书已经付梓出版。
其实,这已经是胡海舟的第三本书了。他的前两本书《爱海泛舟》《田里地里》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出版。胡海舟18岁开始漂泊各地打工,当裁纸工人、做小饭馆帮工、卖水果、养兔子,不管职业如何,所在何地,老胡写作的爱好从来没动摇过。
凭着突出的创作成果,胡海舟已经被吸纳为云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尽管已经出版了三本厚厚的书,老胡还有着创作的冲动,他在自己第三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我对我的喜好痴心不改。我走我自己选择的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怕别人泼冷水。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是靠我的毅力和勤奋,也是靠我的坚持。”
推进农民作家培养
“加大农民作家培养力度,是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讲话精神,继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具体行动;是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更好地服务新文学群体的具体表现。”云南作协副主席范稳说。
对农民作家的培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范稳说,云南省作协将建立农民作家档案数据库,精准掌握农民作家创作情况,了解农民作家的生活状况,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农民作家创作保驾护航;引导农民作家创作实践,定期举办农民作家培训班、改稿班、研讨会,形成长效机制,解决农民作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民作家作品质量;设立农民作家作品专项扶持项目,为农民作家作品的发表、出版铺路架桥;在条件成熟时,设立省级农民作家突出贡献年度奖,奖励本年度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农民作家,以鼓励和带动其他作家奋发有为,潜心创作。“我们将继续抓好云南农民作家队伍的建设,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农民作家。”范稳说。
乡村需要文学,农民也需要文学的滋养。正如楚雄农民作家董树平所说:“生活与写作于我而言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因写作有质量,有尊严;写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本报记者 饶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