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哈尔滨铁路局一面坡红色教育基地,党旗高高悬挂,一座高15米的巨型浮雕矗立在广场中央,基座之上,中国共产党党徽巍然挺立。不远处的水塔上“红色基因、薪火相传”8个鲜红大字在晨辉下分外夺目。
据教育基地主任赵奇佐介绍,哈尔滨铁路,历史上也称为中东铁路。基地是利用闲置多年的原中东铁路一面坡机务段旧址修建起来的。旧址建于1920年,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百年前的机车库修缮成为铁路局局史教育馆,红色元素成为展史亮点。中东铁路文化展室、哈尔滨铁路工人抗战展室作为辅馆延展主馆内容。党史教育馆、廉政教育馆成为党员干部鲜活直观的教育课堂。南泥湾实践体验区让学员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光荣,“红色故事”园区向学员讲述着抗联历史和张思德、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故事。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基地宣誓墙前,哈尔滨铁路局240名党员骨干重温入党誓词,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为期1周的党员培训。
“以红色精神育人,用红色基因铸魂。无论是抵御沙俄、日伪侵占,还是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有一代代哈尔滨铁路人英勇斗争、默默奉献的身影。这其中也形成了‘毛泽东号’精神、‘朱德号’精神、‘铁牛号’精神等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旧址基础上修建红色教育基地,既能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又能让后人深刻地感受历史沉淀和精神传承。”哈尔滨铁路局党委书记马春山说。
一条铁路,一段国运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修建了中东铁路。铁路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则从哈尔滨起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口,全长近2500公里。
中东铁路既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见证,更是新中国飞速发展的见证。铁路沿线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和各类文化遗存,构成一道绵延数千里的文化景观线,见证着沙俄殖民、中苏共管、日本侵华、人民铁路等百年历史风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哈尔滨铁路局在中东铁路文化遗址保护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中东铁路的红色文化基因,赋予文化遗产和老建筑新的生命力。
建于1903年的中东铁路俱乐部,是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100多年来,这座独特的建筑,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东铁路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哈尔滨铁路局将位于繁华地段的原中东铁路俱乐部改建为哈尔滨铁路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平均每天接待参观者近200人次。
“中东铁路也是条红色之路。”博物馆馆长姜贵波说。当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周恩来、李立三、瞿秋白等怀揣红色梦想,从这条铁路进入苏联,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国际会议和考察活动。抗战时期,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这条铁路,发展抗日武装,频频重创日寇。“目前很多旅行社已向博物馆积极申请,希望在此建立旅游景点。我们希望博物馆能成为公众了解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窗口和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姜贵波说。
“参观博物馆,回顾哈尔滨铁路史,我看到了老一辈哈铁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为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努力,让我感觉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责任、担当。”齐齐哈尔车辆段王加丽感慨道。
哈尔滨铁路局在党建工作中充分利用文化遗址,传承红色基因,将站段、车间、班组会议室和点名室改建成851个党员活动室,将党规党史、红色故事、革命精神等融入党课内容中,不断为党的活动注动力添活力,让党章党规真正入脑入心。
齐齐哈尔客运段党员活动室内设置“红船电子书屋”,划分党史、红歌、爱国影片、领导讲话4大板块,党员在电脑上可以了解各类党的知识。哈尔滨西站将图说党史变为语音播报,室内墙壁悬挂的十幅党史油画下面均设有一部复古电话,拿起听筒即可听到不同时期的领导讲话和党的重要指示精神。哈尔滨机务段党委将每名党员入党志愿书陈列在党员活动室内,定期组织党员重读入党志愿书,牢记入党初心,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除了为党员补钙壮骨,党员活动室还定时向职工、群众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党史,接受党的教育,使党员活动室成为联系群众、传播党的精神的桥梁。截至目前,铁路局党员活动室已开展教育活动万余次,党员参与学习达13万人次。
(本报记者 张士英 赵洪波 朱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