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它以上市为契机,掀起一股改革大潮,引领出版行业之先;10年后,它又以敢于改革、勇于突破创新的勇气,二次创业,成绩骄人——2016年,辽宁出版集团和上市公司利润双双实现50%的增长。
在纸质书、传统书店分别受到电子阅读设备和电子商务冲击的形势下,辽宁出版集团何以取得如此业绩?就两个字:改革。改革让辽宁出版集团摆脱了过去在体制、机制、经营和人才方面的落后局面,迎来了新旧媒体深度融合、编印发供一体化经营、出版主业与多元产业并驾齐驱的喜人局面。
“两张皮”变成“一盘棋”
辽宁出版集团曾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并于2007年打造出“中国出版传媒第一股”——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领全国出版行业兴起一股转企改制、上市发展的浪潮。
然而,几年后,由于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体制机制不顺等诸多原因,辽宁出版集团由领跑者逐渐变为跟随者。辽宁出版集团要大发展,必须要解决管理体制上的“两张皮”问题。
2015年8月,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团理顺顶层体制,由集团公司履行大股东权益,北方传媒集中经营发展,从此开启了“一盘棋”发展的新征程。当年秋天,辽宁出版集团56名骨干,揣着375个问题,到行业第一方阵里考察学习。“人家在跑,我们在睡觉。”集团党委副书记赵庆国深受刺激,我们还在传统模式里打转,人家早已布局数字化;人家资本运营风生水起,我们融资几亿元都没有很好地利用。
从外地考察回来,辽宁出版集团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重拾当年勇气,以改革为驱动力,开始二次创业。2016年被确定为辽宁出版集团的改革创新主题年。
“五个指头”攥成“一个拳头”
“原来集团与上市公司有11家出版社,有各自的库房,图书印制分散在不同的印厂,各有一套人马管理。”集团副总经理陈闯告诉记者,改革后,集团确定了“党委统领、战略统谋、资源统用、经营统管、后勤统筹”的管理体系,集团决策定调,各子公司贯彻落实,整体化联动运作,推动企业运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集团大胆改革,成立了会计中心、招标中心、项目争取中心、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资金管理平台。“五中心一平台”的现代企业一站式共享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成本、运营、管理、费用实现全程精准、科学掌控,全年降低三项费用10.78%。建立了常态化经营监控评价体系,每月晾晒各单位各部门 “成绩单”,按月奖评,按月兑现,奖勤罚懒,提升了干部执行力。依法从严治企,14项纪律制度配套建立,形成“有要求、有部署、有奖惩、有追责”的管理闭环。
改革后从图书发稿开始,物资供应、印刷配送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了集约运营。据经营协调部主任张麟介绍:集约后出版社的印刷需求全部交给集团的新华印务,带来印刷产值大增长;过去家家都有图书仓库,现在由集团的北配公司集中仓储,提高了配送效率。
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改革唤醒了员工的力量。按劳取酬、绩效挂钩,人人力争上游。人力资源部主任满金星对记者说,2016年以来,集团重点选配了6名一把手,26名中层干部实行大范围轮岗交流。同时,对2名管理不佳、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领导干部予以免职;对3名不胜任领导岗位的干部予以降职;对5名能力不够、工作热情不高的领导干部调离了重要岗位。
改革唤醒了资产的力量。集团编辑出版大厦过去封闭式办公,两座大楼都不够用;现在实行开放式办公,腾出了整整一座2万平方米的大楼,打造了产业孵化平台——“北方文化新谷”,现已正式挂牌投入运营,第一批10余家企业入驻,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源。过去中层以上干部都有车,改革后拍卖了107辆公车,节约费用300余万元。
改革唤醒了资本的力量。北方传媒上市募集的大量资金沉睡在账面上,广受诟病。集团要想做强做大,必须走资本运作、跨界经营、多元发展的道路。2016年,新华印务、绿色印刷产业园整体注入上市公司,北方传媒形成编印发供一体化运作的产业链条,履行了上市承诺。此外,辽宁出版集团上海中心和北京中心相继投入运营,集团总经理刘红并不讳言,这是集团做优、做大、做强出版主业及文化相关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集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
通过改革,集团形成了整体化、联动化、集团化的全新运营模式,全集团的精神面貌、经营理念、发展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了集团和上市公司利润50%的双增长。东北出版业唯一国家级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相继落户在这里。(本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