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推进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发展、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本刊今天特约请三位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阐释。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因而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风家训文化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文化传承工程,推进优秀家风培育和家庭、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家训,也称家诫、家范、宗规、族训、家语等等,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此外,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托、兄弟姊妹间的诫勉。中国家训教化传统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传授治国理政经验和中和、德治之道的家训文献《保训》。此后经过历代发展、流传,传统家训资料更是卷帙浩繁。从家训的作者看,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从家训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家长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教导语录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从家训的形式看更是多种多样,既有帝、后训谕皇室、宫闱的诏诰,也有士人教导幼童稚子的启蒙读物;既有家训、家范、家诫等长篇专论,也有家书、诗词、箴言、碑铭等简明训示;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性质的家法、家规、家禁等。
传统家训的基本载体有两类:一是族长或家长撰写、制定、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和规范作用的家规、族训或家教文献;二是对家人子弟进行的家庭教化、训诫活动。前者是文本,后者是教化活动实践,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彼此为用。
家训既是传统社会指导、规约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居家生活、轨物范世的家庭教育教科书。传统家训教化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各个生活领域,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处世之道、教子立身三个方面展开的。就睦亲治家而言,既有父子、夫妇、兄弟谨守礼法、各无惭德的居家之道,也有持家谨严、勤俭睦邻的治家之法。就为人处世而言,大致包含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博爱精神,救难怜贫、体恤下人的人道思想,中和为贵、文明谦恭的修养理念,近善远佞、慎择交游的交友之道,好生爱物、物人一体的和谐意识。就教子立身而言,主要包括涵养爱心、蒙以养正、励志勉学、洁身自好、淡泊名利、自立于世、奉公清廉、笃守名节、勤谨政事、报国恤民等规范和教化内容。
当然,受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家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因果报应、体罚惩戒、强调卑幼服从尊长等唯心主义和封建纲常礼教的糟粕,但这毕竟不是家训文化的主流。
二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子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入耳入心。家训文化在教化和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家庭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进步。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资父事君,忠孝道一”(《魏志·文聘传注》);“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的限制,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由于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训族规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嘱咐儿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在司马光家训的影响下,司马家族虽世代贵胄,却勤俭持家、和待乡曲,其家风一直为时人称誉。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宋元明三朝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
三
传统家训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家训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价值。
探讨家训思想及其教化实践,古为今用,有利于推进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以教家立范为宗旨的家训,切于实用、操作性强,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龟鉴”而流传极广。我国的家训文化实质是伦理观、价值观教育和人格塑造。把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家训整理出来,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家教学和家训文化,为家庭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显然是一件有利于社会、有益于后代的工作。
立足传统家训资源,为当代优秀家风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无论是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还是在追求和谐发展的当代中国,家庭始终是人安身立命之所,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风既是民风、社风的基础,也会向党风、政风延伸。对传统家训教化、家风熏陶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扬弃传统家训文化治家、睦亲、教子、处世之道为今所用,能够为我国当前的优秀家风营造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进而助推党风政风和优良民风、社风的形成。
借鉴家训教化、规诫路径方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传统家训教诫及优良家风熏陶维系了家庭与家族共同体的团结与稳定,家训思想教化将儒家伦理贯彻到一般家庭,敦化了社会习俗与道德风尚。这为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因此,研究传统家训文化,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运用于新型家训文化构建,可以促进当下社会治理、家德家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达致社会稳定、家齐国治的目标。
(作者:陈延斌,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首席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