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指出,这几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重大改革举措,受到群众欢迎,关键是抓好落地见效。要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价机制,发挥改革督察作用,把改革举措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推动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一切改革为了人民,一切改革尊重人民意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本要求。唯其如此,改革的每一步推进,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改革的每一次突破,也才可能激发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四年里,“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至高位置,“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贯穿始终。“获得感”“跨界”成热词,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新实践的认同和肯定。
户籍改革破冰、异地高考试水、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医疗改革大刀阔斧……党的十八大以来,惠民政策密集出台,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先后得到回应,民生改善成绩斐然。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也水涨船高。今天国人所盼望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人生出彩的机会;追求的不仅是“富口袋”,更是社会公正和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深入推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出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愿景再美好、路线图再缜密,也都要落实在具体中。主要负责同志要有意识地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优化顶层设计,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监督和问责制度,把责任压实。面对改革深水区的困难和挑战,尤其要不松劲、不懈怠、不自我减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力量。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这场壮阔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牢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须主动作为、真抓实干,让改革的强音与人民的呼唤同频共振,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共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