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于1867年7月25日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到现在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已出版了150年。1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资本论》吗?答案是肯定的。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性经典著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这些都告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完善干部的知识结构。经济学对我们而言是舶来品,在干部的知识结构里是相对而言的短板,必须补齐经济学的短板。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才能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二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重要意义。任何发展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只有学好《资本论》,才可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才谈得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资本论》揭示了市场经济和经济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既不同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也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普遍化的商品生产,市场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在马克思的逻辑里,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在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看法,我们也认同这种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曰研究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的《资本论》,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或者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常识,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极具建设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度讴歌劳动,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是生产端,是实体经济。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教育与培训的积累,可以创造倍加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创造财富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马克思认为是生产端,即实体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是生产端或者说是供给侧,推动了经济发展。当然,生产端的生产要通过市场的检验,要为市场所接受,才能把产品变成商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品,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一旦生产端或者说供给侧创造了新的供给,也就同时创造了新的需求,市场就会满怀激情地去拥抱新的供给。三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引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就是这一判断的典型证明。
马克思所讲的生产端就是实体经济。三卷《资本论》在逻辑安排上都是围绕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展开的。其中第一卷研究的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开宗明义地写道,“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第二卷研究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以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为了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为基础,提出了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以及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的概念,核心依然是实体经济。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论述了其他资本形式,例如商业资本、银行资本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它们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以此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断然不能产生的。马克思区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认为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其他劳动,如演员、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一般地讲,非生产性劳动者的所得不应当高于生产性劳动者。
二是认为创新是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仅引导着资源的合理分配,而且激励着创新。自觉地创新使结构提升、淘汰落后成为常态。马克思告诉我们,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售的情况下,各个商品生产者会竭尽全力降低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有效途径是创新。
竞争的胜利者通常是创新的领先者,率先创新者能获得超额的回报。这个过程表现为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创新,打破已有的均衡,以此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在其示范作用下,其他商品生产者纷纷跟进,利润随之被平均化,进而社会的经济、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如此不断打破已有均衡,上升到新的均衡,推动经济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并且永无穷尽。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以及熊彼特笔下的破坏性、颠覆性的创新就是这样发生的。这是一幅人类创新的生动画面。所有的创新都是市场力量作用下的自觉行动。创新来源于变革。马克思说:“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如此,创新才能发生。
三是强调经济结构的协调和均衡。这里讲的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另外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由社会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确定的分配给这个产业的劳动时间,对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马克思以麻布的生产为例指出:若织麻布者的劳动是社会分工特许的一部分,这也决不能保证他的20码麻布就有使用价值。社会对麻布的需要,像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满足了这种需要,织麻布者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这说明,以麻布形式耗费的劳动时间太多了,出现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和产能过剩。产业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不能顺利进行。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时,高度抽象地给出了顺利进行的条件。以简单再生产为例,要求Ⅰ(v+m)=Ⅱc,即需要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的部分,不仅要总量平衡,而且要结构平衡,不仅要在价值量上相等,而且要在使用价值的形态上相配套。结构调整的最佳状态是利润的平均化,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投资于各产业的利润大体相等,其前提是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
对于调整结构,既需要创新,又需要淘汰落后产能。马克思写道:“劳动资料大部分都因为产业进步而不断革新,迫使企业设备提前按照更大规模更新的主要是灾祸、危机。”这里所讲的危机是指经济周期中的下行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机制。
以上介绍说明,《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是必须遵循的经济常识。这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遵循经济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堪称典范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风格和方法堪称典范,值得我们在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认真学习。
一是深入火热的实践,深切地感知经济现实,以“忠诚之心、使命之感”去研究。实践是认识之源,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来到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为发达的国家英国,感受到这种生产方式运行过程的方方面面,于是有了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交换是一个惊险的跳跃的生动描写,有了围绕着工作日的翔实的描述,有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生动描述,有了剥夺剥夺者的著名论断。这使得《资本论》既抽象又生动,寓抽象于生动之中。
二是在开放和借鉴中建设马克思的经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借鉴和创新的典范,马克思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马克思积极汲取和借鉴了他当时能够接触到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他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经济学上,他汲取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例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二重性原理才是他自己的原创性贡献。他对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魁奈的《经济表》评价很高。即使对他认为是庸俗经济学的西尼尔、萨伊、麦克库洛赫等人的理论,也进行了精细地阅读和科学地评论。他甚至阅读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大量的自然科学著作。
马克思没有停留在阅读,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抽象和创造,有自己的理论特有的范畴:商品、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剥夺剥夺者等等。有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有了自己的范畴和体系,就有了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经济学。这正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应当学习的。
三是《资本论》研究中的立体感和历史透视力。美国学者E·雷·坎特伯里在他所著的《经济学简史》中指出,“历史是研究思想的基础……在经济学中,历史从来都不会被忽略。”就此而言,马克思的经济学无疑是一个标杆。马克思详细考察了以英国为代表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东方亚细亚社会的不同,运用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揭示了各自的发展趋势和可能。这说明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割断体制沿革,说明经济体制的选择是有条件的。马克思设想的经济体制是有条件的,西方经济学给定的经济体制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应当在马克思经济学的指导下建设自己的经济学,选择自己的经济体制。
(作者:李义平 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