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4月14日电(严红枫、周炜)日前,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了解到,该院鲁林荣教授课题组从免疫学角度发现了抗氧化剂存在惊人的“副作用”:补充摄入抗氧化剂存在促进自身性免疫疾病发生发展的风险。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免疫学国际著名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长期从事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的鲁林荣特别关注一类叫作T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其中有一种辅助性T细胞亚群叫Th17细胞,在维持肠道稳态、抵抗胞外细菌、真菌感染的宿主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手指上划破一个伤口,细菌就会入侵人体,为了抵御这些入侵,免疫系统的T细胞、Th17细胞等就会马上‘战斗’,将入侵者‘清理’出去。”鲁林荣说,“为了防止T细胞、Th17细胞战胜细菌后‘战斗力’过盛,有一种叫MINK1的激酶就来抑制Th17细胞,从而实现平衡。”
鲁林荣课题组研究发现,当抗氧化剂额外摄入时,MINK1对Th17抑制下降,导致Th17过量,从而引发免疫性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这个研究提示我们,服用抗氧化剂存在风险,即破坏了我们人体的免疫平衡,特别是针对那些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的人群。”鲁林荣介绍,学术界对于抗氧化剂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实验表明额外服用抗氧化剂对身体有利,因此必须慎重采用。
据了解,常见的抗氧化剂有NAC、维生素C、辅酶Q-10、SOD、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等,它们可以中和细胞内的自由基,因此被商家拿来作为保健品或化妆品的成分,并植入能够“延缓衰老,永葆青春”的概念。
此前,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抗氧化剂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不适合肿瘤病人。而鲁林荣课题组的最新发现,则提示了抗氧化剂对于自身性免疫疾病的风险。记者获悉,该研究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