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中医药文化】
1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收到习近平总书记赠送的针灸铜人,中国针灸再次引起世界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医药行业在加强科研创新、制定行业标准、对接国际规则等方面不断拓宽领域,逐渐摸索出中医药发展的科学路径,中医药国际发展加快推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然而,中医药国际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中医药大步“走出去”的制约因素
由于和西医从起源、结构以及理念等方面均不相同,中医在走出国门时难免遭受质疑与阻力。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合作分会副会长黄桂芳坦言,有的国家认为中医有非法行医之嫌,还有人认为中药材“不靠谱”,外国许多民众还不了解、不认同、不接受中医药。
“不仅如此,中医药发展对于世界医药界的贡献和意义,与当前所处的地位并不相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指出,如今部分国家首脑到访中国,纷纷提出体验中医养生保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的地位马上会全面提升。在很多情形下,中医药“走出去”还会受文化壁垒、经济壁垒和政治壁垒羁绊。
的确,与西方医学相比,传统中医药治疗会因时、因地、因人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也存在不确定性。加之标准欠缺、药物成分多样、药效不稳定等问题,制约着中医药的国际发展。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医药的国际化论坛”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合作分会主任委员陈明明表示,要想让国际社会充分理解并接受中医药,分享中医药这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
顺利“出海”还需要打通“任督二脉”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陈明明说,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还需要我们先练好“内功”,这也是擦亮中医药这张名片的可靠基础和当务之急。
黄桂芳认为,应抓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既要具有全球视野,又要懂中医、中药,还能通用大国外语。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能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骨干。由此,在扎扎实实开展中医药治病防病作用机理、物质基础理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加快中医药研发步伐,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便于同国际接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交流部主任孙永章提出,当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中药萃取技术,对于改变中药“黑大粗”的原始状态提供了契机,希望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中医药企业,都能在外观、剂量等方面做出改进。孙永章还说,在工作当中,他发现世界不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各不相同,例如东南亚地区对膏滋等滋补类中药需求旺盛,有些国家对针灸需求很大,这就要求中医药在“走出去”时有所侧重。
此外,随着中医药融入国际医学体系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医人要树立三个自信:一是理论自信,二是实践自信,三是学术自信。曹洪欣说,中医人应该坚信,中医理论能够指导临床实践,这就是理论自信。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是用中医理论还是单纯用偏方?偏方治大病是有可能的,但要碰准,真正的中医应该理论指导实践,靠的是真本事。实践自信就是既能运用中医养生保健,使人不得病,又能对常见病有把握,更能治疗疑难病、大病,实践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治疗模式,在实践中积累悟性,不断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学术自信就是要发展中医学术,所谓学术,应该有理论、有实践,面对医疗保健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才能促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走上国际舞台要加强品牌建设
吴思科是我国资深高级外交官。对于中医药国际化问题,他提出,要在国际舞台上创造形成以中医药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医药品牌风尚。
首先,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吴思科说,中医药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传统优秀思想和精神,在现代科研和传播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精髓,使其有效地融入现代生活。其次,要让品牌文化融入人民生活。我们要从影响、改变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入手,在提升人们健康素养的同时,深入传播中医药文化和品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成为“千家万户文化”。最后,中医药品牌国际化发展的要素是文化的相融相通。中医药品牌建设和传播,只有兼容传统和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才能实现东西交融的高品质传播。不断加强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吸收所长为我所用,为各国人民提供更丰富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服务,将成为中医药品牌国际化生生不息之根。
(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