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球、拍球、传球,争球、投球……”4月6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中学,学生们身着满族传统服饰,正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的比赛训练。
“这项运动已有400多年历史了。珍珠球的打法介于篮球和手球之间,场地与篮球场地大小相当,富有对抗性、技巧性、组织性和趣味性,学生们都很喜欢。”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关志坤说。
满族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又被称为“采核”“扔核”。这项活动源于满族先民到江河中去采捕蛤蚌,取出里面珍珠的渔猎活动,是极有满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遗存,承载着满族先民生活的历史记忆。哈尔滨市阿城区满族联合会副会长那国学说:“保护和传承这一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活态保护满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在清代康乾时期,从八旗官兵到寻常百姓,珍珠球活动开展得相当广泛。“渐觉春来喜气浮,丰年里巷遍歌讴。暂从客里停征辔,闲向村边看打球。一击横过飞鸟背,再抛高出短墙头。儿童奔走浑忘倦,拄杖田翁笑喘牛。”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当时满族村民玩珍珠球的热闹场景。
据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永年介绍,阿城在1986年举行的首届满族“莫勒真”大会上,就将珍珠球正式列为比赛项目。此后的每届“莫勒真”大会,均将其列为主要竞赛项目。2004年阿城率先开展珍珠球运动进校园,料甸满族乡第一中学被黑龙江省民委确定为“少数民族体育基点校”,并且在全市运动会上列为竞技项目。
2009年,珍珠球项目被列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制定了专项保护规划。“研究和挖掘珍珠球这样的满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对它并不了解,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球类。”王永年说,“要想保护好,一方面要对传承人给予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要坚持开展珍珠球进校园活动。阿城区将满族珍珠球、金源铜镜透光工艺等十余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入全区中小学校教材,在百余所中小学开展文化传承课程。希望这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在广大青少年当中得到传承、发展。”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朱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