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新话】
“寒食无家泪满巾,清明无酒更愁人。”这是当时人称“洪佛子”的宋朝诗人洪皓写于清明的诗句。在这首诗的诗序中,洪皓还写道:“节至思亲,不觉泪下,因记杜子美诗云:无家对寒食。”显然,诗人清明时节心绪如潮,思念至亲,一腔怅惜化作泪水,泪沾纸笺,点点成思亲辞。
至爱亲人永远是我们心中一生的执念,是深入骨髓的柔软与温暖。
“亲”这个字最初写作“親、寴”等,其中的“见”字表示“显现、显露”等,意思相当于《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xiàn)。
《说文解字》同时收录了上面这两种字形,解释都是“至也”。按照这种解释,可以推测古人造字时,“亲”指的是事物之间已经达到了“至”所表示的距离极近那样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事物抵近另一种事物,将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到几乎接触和挨紧。
客观上说,事物之间,唯其距离极近的时候,各自的外观才会充分显现出来,所以古人创造“亲”字的时候,才会在字里融入表示显现的“见”。
清代大儒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把“亲”的意思解读为“亲密无间”“情意恳到”,并且说:“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
显而易见,无论是物理、生理还是心理,与我们距离最近的,首先是赐予我们身体发肤、培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双亲”,他们最能当得起“亲”这个字。清代宜兴才女任玉卮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絮语不能尽,归来未几时。双亲惜儿去,白发又丝丝。”
正是由于“亲”可以用来表示与我们关系最紧密的亲人,所以后来有了指一切亲人的意思。因此,不论关系远近,不论是血脉关联,还是以社会礼法为基础的其他关联,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处在“亲”的网络之中。我们会有沾亲带故的远亲,也会有基于婚姻关系的姻亲。当然,在现代社会,风靡网络的流行语“亲”,那是一种意在拉近彼此距离、表达热情的一种用语,它跟实实在在的亲缘关系是两回事。
现在,我们也常常把亲人称作“亲戚、亲属”和“亲眷”。那么,“戚、属、眷”这几个字最初又是什么意思呢?
“戚”的金文字形包含表示斧钺一类兵器的部分,最初就是兵器的意思。例如《山海经》中的“刑天舞干戚”,意思是一位名叫刑天的神话巨人挥舞着盾牌和利斧。
提到兵器,冷冰冰的外形和寒凛凛的光芒无不给人带来嗜血、死亡的压迫感。因此,“戚”的这种逼近、压迫之意,后来就慢慢淡化成一般意义上的“接近、趋近”等,而这种“接近”含义恰好暗合了“亲”表示的接近、亲近等意思。所以,“亲戚”也就合在一起表示亲缘关系了。
当然,对于“戚”表示亲缘关系这种意思,历史上还存在另外一种解释,认为“戚”也表示“忧愁”,而“忧思”与“体恤、怜恤”等等情绪或行为往往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对于任何亲缘关系,彼此之间也应当是互相怜恤的。因此,“戚”就由这种表示怜恤之意,后来逐渐产生了表示亲缘关系的含义。
“属”这个字由“尾”和“蜀”两部分构成。其中,“蜀”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尾”则通过动物尾巴与身体相连的情况,赋予整个字“连、相连、连接”等意思。例如《史记》中的“冠盖相属”;再比如《后汉书》中的“衡少善属文”,意思就是张衡年少的时候就善于连缀词句写成文章。
后来,“属”由相连之意,逐渐发展出“不同个体由于某种关联而具备了共同特征”这种含义,形成了“类别、种类”等意思。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思就是土地平整宽广,房舍整齐有致,还有肥沃的农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植物。
很显然,正是由于相连、种类等意义,“属”后来也就产生出表示亲缘关系的意思。例如苏轼《天石砚铭跋》:“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眷”上边的“”读作juǎn,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下边的“目”表示意思与眼睛有关;上下两部分合在一起,最初的意思是“回头看”。
试想,如果一件事值得人回过头去看,那么,其中除了以史为鉴的意味,恐怕多半是由于这件事情使人挂念于心、难以忘怀,这就透出“眷念、眷恋”的意蕴来了。而如果有哪些人物或事情令人心生眷念之情,那么,这样的人或事也就必然与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眷”的亲缘关系含义,由此一步一步发展而来。
如今,我们在清明时节缅怀亲人,在感恩、亲情交织的心绪中,其实更有薪火相继、生生不息的意蕴。所谓“光宗耀祖”,这个祖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们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要把他们创造的辉煌业绩与文明之火,前仆后继地继承、发扬和光大。
(作者:张一清 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